清明探访高平八路军344旅云东村兵工厂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4-16 15:21作者:李帅锦来源:晋城党史网 2021年清明节,阴雨连棉,云压太行。人们沉浸在一片缅怀革命先烈忧愤之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让后人过上了太平盛世的美好生活,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杜寨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负责人李俊杰与研究员王庆昌同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高平市云泉乡云东村考察1938年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黄克诚部队在云东村创建的兵工厂(修造所)旧址考察,10年前,这里还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一片狼藉。 今天现入眼帘的是一片崭新的古建筑景象,今非夕比,让为叹为观止。在村民崔素洲见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李俊杰会长与王庆昌研究员来到龙王庙考察八路军旧址,马上从家里出来介绍古庙修缮情况。崔素洲说:我出生在古庙旁边,从小听爷爷讲,这里是八路军344旅一个修造所,也叫兵工厂,在龙五庙里制造手榴弹和步枪。领头的团长叫韩先楚和杨殿坤(奎),还有高平县县委姬德明、抗日县长刘湘屏等。在庙的西南挖有地下仓库和地道,制造出来的手榴弹和步枪就存放在里面。看到龙王庙坍塌的不成样子,村委和民众都感到凄婉悲凉。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在村委的带动下,众人拾柴火焰高,村民和社会群众以及一些朋友集资了大约30余万元,修建正殿,资金出现断链,远不够修复。在无奈之下,我个人出资270多万元修复了这座古庙,修缮古庙的目的,不是为赚钱,更重要的是保护革命遗址。有什么价值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一座古庙,是八路军兵工厂,想办法保护它的历史原貌,最起码让人看着输服。 王庆昌在回忆10年前考察这座历史古建筑时讲,当时只是发现破庙南墙壁上用红笔赫然写着“打倒汉奸汪精衞!八路軍宣!”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可以得知,八路军曾来到这个深山僻静的小村。为搞清楚墙壁上的文字信息和背后历史,一波三折,展开调查。 八路军在太行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资料和曾经战斗、生活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八路军有关将领回忆录。非常惊奇地获取到一则令人震撼的信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38年,曾在高平创建了自己的兵工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生产出大量武器弹药,为武装和壮大抗日力量,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过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八路军哪支部队,在高平什么地方,主要创办人都是谁,兵工厂旧址在哪里?这一连串的问题,由于文献记载一笔带过,甚为简略而难于求得解答。 八路军曾在高平创建过兵工厂,这是高平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历史贡献,也是高平人民值得引为自豪的红色记忆,这些问题决不能任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更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对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珍贵历史史实,必须以积极而严谨的态度,千方百计寻根探源,钩沉索隐,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因此,又翻阅1993出版的《高平县志》,令人幸慰的是,找到了这样一则记载:“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高平县八路军民运工作团组织全县技术最好的工人在云泉成立兵工厂,制造枪支弹药,供抗日前线将士使用。”这则记载,激励着我两次前往云泉,欲探究竟,但遗憾的是,村民们对此茫然不知,结果无功而返。这则记载虽然珍贵,但太过简单,我仍心犹不甘,决心继续寻根探源。 通过翻阅晋东南抗日史料和党史,终于查找到八路军在高平人民支持下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其中多处涉及到云泉兵工厂,使这段尘封了83年的红色珍贵历史,渐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云泉兵工厂,是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为适应高平乃至晋东南的对敌斗争形势,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号召而诞生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蒋介石、阎锡山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在短短几个月内,日军便打开了娘子关、雁门关等多处山西门户,阎锡山的晋绥军—触即溃,望风而逃,大同、太原、临汾相继失守,山西全境几乎全部沦陷。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勇敢地担当起反抗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 1937年12月底,八路军115师344旅在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率领下,东渡黄河,翻越中条山,到达已处抗日前线的高平,驻防在城关、店上、邢村等地,与先期受牺盟总会戎子和派遣的高平牺盟分会王静波、张子廉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会合,从此在高平开始了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4月3日,344旅在高平城西的康营与日寇展开激战,杀伤敌人数百名,并收复高平县城。日寇狼狈逃窜,北撤长治。 1938年4月25、26日,日军由长治经长子进犯高平,344旅政委黄克诚亲临前线,指挥687、688团利用丹朱岭山峦起伏的有利地形,击退日军多次反扑,歼敌数百人,配合八路军其他兄弟部队,彻底粉碎了日寇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此战共歼灭日军600余人,击毁敌人汽车、装甲车、马车200多辆。 1938年5月,高平1000多名优秀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了八路军,344旅由此新组建了689团,687团副团长韩先楚被任命为团长。 1938年8月15日,日军一0九师团由晋城取道高平北上长治,路经城南玉井村附近,687、689团由韩先楚统一指挥,对敌进行伏击,歼敌200余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20余支,敌重要文件一箱。689团战士虽然大部分为新入伍的青年,但却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勇敢无畏,拼死冲杀。在战后的总结大会上,黄克诚政委深有感触地赞扬道:689团虽大部分是本地新兵,但初次打仗,即能奋勇当先,不怕牺牲,不愧是高平人民的英勇男儿,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弟兵! 1939年8月29日,688、689团在高平赤祥村北的东仓河边设伏,消灭敌人数百名,仅少佐以上军官即被击毙20多名,缴获战马30余匹、重要文件一箱,步枪、马枪、手枪多支,子弹500余发。 ······ 如此频繁的战斗,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武器弹药,而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情况如何呢?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根本不按国共达成的共同抗日协定供应八路军武器装备,第二战区(八路军当时被列入该战区序列)司令长官阎锡山一直在推行“限共、溶共、灭共”政策,多次拒绝给八路军提供、补充武器装备。致使日夜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八路军将士武器弹药极端匮乏,一个战斗班只有三五支老旧步枪,平均每人不到一颗手榴弹,有的战士不得不用古老落后的大刀,长矛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拼杀。为了自力更生解决我军武器装备问题,1938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击实力”作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之一。11月上旬,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参加六届六中全会后,取道阳城、高平回屯留故县镇八路军总部时,在高平城东门里一家当铺,召集黄克诚、卢绍武、韩先楚等344旅主要负责同志、八路军民运工作团高平团团长杨殿坤、中共高平县委书记姬德明、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刘湘屏等人,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成立兵工厂问题。黄克诚在会上以军事家的眼光就选址谈了自己的意见:“靠山、隐蔽、近水、有原料、方便转移和撤退、群众政治觉悟高、武装斗争基础好。”与会同志经讨论表示一致赞成。会议决定马上由高平县委姬德明、刘湘屏等人进行勘查,选择厂址。经过5天的实地调查,兵工厂址选在了云泉村东龙王庙内。经过黄克诚、卢绍武、韩先楚等人两次复查后,厂址被确定下来。 高平县委征集了全县100多名有技能的工匠,杨殿坤从八路军民运工作总团要来12名技师,344旅抽调出8名懂枪械的同志,于1938年底开工生产,1939年2月,高平县委发动群众,捐献废铁破铜,仅7天时间,共捐献18000斤。 1941年4月中旬,朱德总司令在晋城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达成重新划定抗日驻军防区,以临屯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之线为界,此线以南为国民党军驻防区,以北为八路军驻防区。按新确定的防线,八路军为顾全抗战大局,主动退出界南地区,刘湘屏带领兵工厂人员和重要设备,经壶关、平顺转移到黎城,并入黄崖洞兵工厂。 从1939年到1941年4月,在近两年半的时间里,日寇虽多次搜索和扫荡,终因群众政治觉悟高,积极配合八路军收集敌方情报,日夜巡逻放哨,及时隐藏生产设备、疏散人员,日寇有两次进入云泉村,兵工厂都未暴露而化险为夷。 在近两年半的时间里,云泉兵工厂到底制造了多少颗手榴弹、修复了多少挺机枪、步枪、打造了多少把战刀?由于某种原因,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谜题。但有一点足以说明云泉兵工厂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1941年5月,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命令,黄克诚率344旅主力5个团1.2万人,兵出太行,南下支援新四军时,全体战士人手一枪,每人平均6颗手榴弹,可说是兵强马壮。同年10月,在河南永城新兴集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83多年过去了,时光还在继续流逝,世事永在变迁,但云泉兵工厂不应该从人们的记忆和视野中消失。为了这一目的,第四次走进了云泉村。2019年5月,研究员王庆昌等同志与米山镇党委副书记成立忠(现任高平文旅局书记)结伴,改变了进村见人就问的方法,首先找到了村党支部赵书记,按我的要求,找村上年纪最大的人进行探询。跟着赵书记七拐八弯,来到年已85岁的崔歧生家,老人虽然腿脚不便,老态龙钟,但对着他的耳朵高声说话,他不但能听明白,而且回答问题并不显糊涂。当弄清向他了解兵工厂的意思后,老人显得很高兴地提高桑门说:“咋能不记得?当时我都十三、四了,记得可清了。兵工厂就在村东龙王庙,仓库就在庙西半里路的土崖上,很长很长的好几个洞,曲里拐弯的。我还跟着俺爹推碾子碾过木炭呢!”老人咳嗽一会继续说:“八路军还给过我鱼肉罐头,说是东洋货。58年全民大办钢铁,我是队长,领着大伙儿把八路军没用上的手榴弹皮捡去炼了钢铁。” 说话间,老人手扶拐杖,颤巍巍地要站起来,大声说:“我领你们到那里看看。”老人的重孙赶紧上前搀住,我们慢慢跟在后边,向村东山沟走去。 这条山沟,高高的土崖夹峙,中间山泉潺潺,沟底崖畔树木参天,荫翳蔽日。转过一道南北走向的急弯,龙王庙突然跃入眼帘,令人感到突兀而惊讶。 老人在我和他的重孙扶掖下,绕道龙王庙上到正殿后边土塄上,老人好象打开了记忆的匣门,用拐杖指指点点,给我们讲述起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往事。他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我虚岁14,那时,天已很冷了,我和弟弟几个小伙伴在庙后土窑前晒老阳儿,看见几个当兵的在山上转悠,又进了龙王庙,兵荒马乱的,俺们也不敢走近他们,只是远远地看。约摸停了六七天吧,龙王庙突然住进好多人,有穿灰军装的,有老百姓,还有几个女的。他们对村里的人很亲热,特别喜欢小孩。我们有时也到庙里溜达,见龙王庙正殿、南殿、东西殿全摆放着铁机器,人们忙忙碌碌地摆弄着。庙后土窑里全住上了人,正殿东耳房住着三个女的(其中之一为刘湘屏)。” 老人说着,侧身抬手用拐杖向西边远处土崖前几栋民房一指说:“那里原来没有房子,有八九孔窑洞,住着两户人家,八路军来了后,腾出四孔,每天在里边拉风箱,化铁水(实际为浇铸手榴弹壳)。”老人转过身来,用拐杖往前指指说:“龙王庙正殿、东殿墙跟堆着很多快抢(步枪),经人摆弄后,就扛到沟西边的深洞里(正殿、东殿实际是枪械修理场所)。从龙王庙后顺沟往上拐过弯,朝北的土崖上有4孔窑,当时早没人住了,八路军来了之后,拾掇干净,在里边往铁壳里装药,用腊封口,整好后,都堆在了南殿里。” 老人又领我们绕到庙西,指着西殿外墙说:“你们看,紧贴墙根,就是一个大水坑,西殿地势低,修成了两层,八路军试验手榴弹,在二层窗子里一拉线,就隔着窗子扔到水坑里,手榴弹在水里就炸响了。响声过后,他们往往商量好大一会儿。”我们听了老人的话,略一思忖,便明白了,这里原来是试验手榴弹的场所。 老人继续说:“我领你们去看看存放快抢、手榴弹的山洞吧。”我们从庙西北侧绕道庙正前方,山门座北朝南,前临河沟,举目而望,山门上方一条斑驳的苍红色标语展现眼前,稍加辨认,赫然写的是:“打倒汉奸汪精衞!八路軍宣。”我们停下脚步,议论起来:这条标语极有可能写于兵工厂创建时的1939年。因为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公开投靠了日本侵略者,成为全中国人民所唾弃的大汉奸,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内,“抗战必败”的论调甚嚣尘上,存在空前的投降危险。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非常及时地、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以坚定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这条标语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书写的。这条标语,是八路军抗战到底的豪迈宣言;是全民族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有力呐喊;是云泉兵工厂给后世留下的历史见证。 边走边议论着,老人的脚步停了下来,向对面土崖方向一指说:“那里就是八路军存放枪弹的山洞。”我们几个的目光顺着老人手指的地方,尽力寻觅,但见土崖被树木枝叶遮挡,什么也没发现。老人不时地挪动地方,突然直指前方枝叶缝隙间说:“从这里看,离下面地面七八尺的地方,是不是有个洞口?”我们仔细观望,果然见到一个洞口。老人拄着拐杖,连咳带喘,断断续续地说:“这里原来有两个洞口,相隔十几丈,那个洞口在高级社(1957年)时下大雨,土塌下来埋住了。翻过这道土岭,那边是出口,出口有四个。要想进入洞里,都得搬来梯子爬上去。洞里边的玄机可大了。八路军走后,我们伙伴几个到里边捉迷藏玩,里边曲里拐弯,枝枝叉叉,高高低低,空间大的有两间屋子大,有的地方只能低头弯腰走过,记得几处地方有用土坯垒的坑。那时,我们是点着大麻籽(蓖麻)火把进来,玩着玩着就找到出口了,吓得连哭带喊。自从高级社那年下大雨塌了之后,就再也没人进去过了。” 老人带领我们翻过高高的山岭,经仔细辨认,我们果然找到一个出口,其余三个,则被塌下来的崖土掩埋,荒草覆盖。 不知不觉间,夕阳衔山,天色将晚,我们从原路回返,转到龙王庙摇摇欲坠的西北角门,小心翼翼地侧身进入,庭院蒿草过肩,殿宇残破不堪,飞檐断裂,翘角脱落,穹顶塌陷。我们不禁唏嘘叹惋。70多年过去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抗日往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而被人们淡忘。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特意绕道登上龙王庙北侧的高岗,环顾四望,青山如黛,残阳如血,落日余辉给龙王庙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红晕,显得古朴、苍凉。 在10之后,再次与李俊杰会长等踏土重访,在崔素洲等人的善意维修下,古庙巍然屹立,依旧焕发出昔日的光芒,让人观之欣喜若狂,命笔逐记,叹为观止。高平又添一处肃穆、神圣而庄严的红色景观遗址。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奉献太行太岳老区人民的一片崇敬盛礼。 李俊杰会长与崔素洲交流后说,这次重点考察龙王庙,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开发这个红色景点,作为杜寨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一个参加点,在旧址点上让人耳濡目染革命先辈的历史遗迹,教育更多的人热爱党的事业,知道来时的路。适当时候,合作建立一个八路军总部旧址联点共建单位,对外开放,讲述八路军的故事。八路军115师344旅当时为八路军总部直属机动队,主要驻防高平,黄克诚除担任344旅政治委员外,还是太南军政委书记。 有关人物简介 ①徐海东:湖北省大悟县人,曾任红四方面军25军军长,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党的八届、九届中央委员。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②黄克诚:湖南永兴县人,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兼副旅长,新四军第3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党的七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党的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 ③卢邵武:广西武鸣人,曾任中央红军第一纵队作战参谋,红75师参谋长,八路军115师344旅参谋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④韩先楚:湖北黄安县人,曾任红75师师长,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689团团长,解放军12兵团副司令员兼14军军长,志愿军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党的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⑤杨殿坤:山西省沁源县人,牺盟总会干事,八路军民运工作团高平分团团长,八路军供给部特派员,第二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部副部长。 ⑥姬德明:山西省高平市牛村人,1937年任高平县工委书记,1938年—1940年任高平县委书记,太岳二地委委员,太原市经委副主任、太原市计委副主任。 ⑦刘湘屏:女,山西省永济县人,曾任长治牺盟中心区组织干事,高平县县长,太行五专署民政科长、独立团团长、政委,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党委委员,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党的第十届中央委员。 (责任编辑:崔利民)
文章分类:
征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