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山村——暖辿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5-01 08:52作者:原修土来源:晋城党史网 暖辿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圣地,抗日战争时期有阳城“小延安”的美誉。近年来,暖辿村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主抓手,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景点、大力发展农家乐,美了村庄,富了百姓。 暖辿村位于阳城县河北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壁索公路穿村而过。暖辿村位于阳城县西南25公里处的石灰岩地区,地处驾岭乡西边干石岭上,与横河镇相邻。全村175户,433口人,男女劳力220个,五个村民小组,22名党员,总面积6.3平方公里,共有土地1108亩,林地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生态环境优越。 抗日战争时期,阳南县县委、政府就曾经驻扎在这里,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居住过。如今,村里保留着丰富的革命遗迹,如邓小平临时住址,阳南党政机构、民政、教育、公安等。 我们步行进入暖辿村,看到暖辿村将一个个红色故事都凝聚在画中,展现了忠诚于党,一心为民,恪守信念的品质。红色文化墙突出红色党建、红色人文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一墙一画”的景象非常吸人眼球。放眼望去,鹅黄色墙面上画着党旗、国旗、火炬、号角、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那当年儿童团和支前模范的宣传画,充满年代感。不仅让单调的墙面瞬间变得生动活泼,还发挥起了“红色教育”作用,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宣传阵地,让群众及外来游客在耳濡目染中将这些知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星火街,是暖辿村着力打造的又一红色元素:重温红色历史--血与火的暖辿记忆。这一条街道以抗日战争历史为背景,通过墙体彩绘的形式,讲述着一个个真实发生在暖辿的革命历史故事。街口的巨幅彩绘名为:邓小平到暖辿。 1942年5月5日,邓小平在王新亭、刘忠等部队首长的陪同及部队护送下,到达阳城暖辿视察工作。邓小平抵达暖辿后,不顾征途疲劳,召集区党委与联防区领导人聂真、刘忠等汇报工作。听取汇报后,他指示区党委与联防司令部发动群众,协同地方武装,展开山地游击战,粉碎敌人扫荡,保卫抗日根据地。豫晋区党委书记聂真同志在吉德村召开的地县委书记扩大干部会上作《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斗争的工作报告》,根据地群众积极拥护抗日政府的减租减息斗争。阳城县六区妇救会荣获“集体支前模范”荣誉称号。图为妇女们挑灯夜战,为战士们纳底、做鞋,纺线、做衣服。民兵都是英雄汉,就地取材做石雷。为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日寇,当地民兵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块利用起来,凿上圆洞,填进炸药,安上导火索,制成各种拉雷、绊雷、滚雷。地雷战,是人民战争的奇迹。中共阳南县委、阳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暖辿动员全县军民壮大地方武装、进行游击战争、发动生产自救、开展减租减息、惩处汉奸敌特,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农民领袖”崔松林、妇女劳模李小俊、“夜明珠”李银保、“爆炸大王”李土生等受到了四地委专署领导人的表彰,称赞阳南县是“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县”。邓小平同志到暖辿后,指导部队派出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到各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开展反恶霸斗争。暖辿村属于干石地区,水井是那个年代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全村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当时这儿有好长一段时间干旱无雨,井水都陆续干涸了,村里人畜饮水受到了影响,我们的部队得知老百姓的这一难处后,就主动帮忙挖水井,经过大家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劳作,一股甘甜的泉水从这口水井底部喷涌而出。 暖辿村不仅革命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汤王于公元前924年春月,驾八骏,离镐京,一路向东,浩浩荡荡向太行山方向的析城山祈雨路过该村时,正值寒冬腊月,见这个山岭上的小庄十分向阳,心中甚欢就寝下来,为留念想,赐名暖辿。 暧辿村还在挖掘村內历史文化,探索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加工包装产业,增加住宿、购物、乡村休闲体验等项目,提高经济附加值,保障农民受益,最终构建起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为使红色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生机,带动村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村支部、村委一班人马先后三次走出去到省内及浙江等地调研考察,多方筹措资金,改造村容村貌,整修完善革命遗迹,逐步带动农家乐、农产品发展。在交通运输局的帮扶下,投资16.5万元,打通了村居环境的循环道路。除此之外,暖辿村还被授予“晋城市太岳干部学院”、“中共阳城县委党校现场教学点”、“晋城电大现场教学点”、阳城县关工委“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教育基地”、阳城县国防教育基地和山西省国防教育示范村,成为全县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面旗帜。暖辿村初步形成了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逐步打响叫亮了“悠然阳城、农耕驾岭、红色暖辿”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 目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抚今追昔,世代的暖辿人在这片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建立过不朽的功勋,在改革开放中又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展望未来,勤劳的暖辿儿女必将承前人之精神,借四海之智慧,在建设生态富强和谐暖辿的道路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韩玉芳) 下一篇为江姐献上崇敬的鲜花
文章分类:
凭栏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