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樊孝玉后代回苍溪探亲实现多年夙愿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5-13 14:38作者:樊丽婷来源:晋城党史网 桃花映山红,千里寄相思。2021年4月27日,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积攒了一辈子的心事终于要实现了,父母大伯大妈他们一夜辗转难眠。当寂静的夜划破了黎明的第一缕晨光,我带着大家驱车飞驰在奔往东站的大道上,落花芬芳、树影金阳,心中满满的忐忑与期待融汇在魂牵梦绕的故乡。 故乡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樊家坪。一百年前(1914年)爷爷(樊孝玉)就出生在这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哥哥樊学文一起参加革命工作,成了为新中国成立而奋斗的红军战士。长征之后兄弟分别,樊学文远赴东北,爷爷则留在了太行山、留在了横河,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中。 到1958年,被战争阻断联系的兄弟俩通了信,相约一起回四川探亲,那时樊学文46岁,爷爷44岁。当爷爷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时,发现门上钉着一块烈士牌,连年打仗,断了消息,组织和家人都以为他牺牲了。家人见爷爷归来自是高兴万分,见了家中长辈,又与弟弟樊孝清一同拜谒了祖祠。相聚是幸福的,也是短暂的,唯一遗憾的是哥哥樊学文因执行紧急任务未能回乡团聚。几天后爷爷搭上了回山西的班车,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永别。1966年爷爷因公牺牲、长眠在了横河镇受益村,至死再也没有和哥哥见上一面,那时大伯樊小社6岁,父亲樊小锁3岁……文革的爆发,让一切又断了联系。四川山西一家两地、骨肉期待。就这样,时间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人生在世有许多苦,最煎熬的莫过于骨肉相连的相思。随着我的长大,我渐渐知道爷爷的事迹,知道父母的心思。特别是逢年过节,我开始明白父亲持杯孤饮的落寞,眼角的泪花何尝不是这杯中的苦酒。隔着千山万水,四川还有祖籍,我知道父亲想回去看看,那是他灵魂深处的家,血脉亲情无时无刻不在寂静的午夜迸发。 时间是个好东西,它凝结了相思又催我长大。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收集爷爷的资料,几年下来已经记满了好几本信筏。见人就问,遇到有线索的电话就打,终于把尘封了几十年的大门缓缓推开。真的要感谢多年来陪我一起见证征程的好朋友:刘庆庆老师不顾七十岁的高龄多次陪我下乡走访;韩华峰大哥随叫随到,从无一次推脱;殷本利老师谆谆教诲,多方面执导;刘高潮叔叔心系成长,给我鼓励与力量……还有焦叔、侯叔、马局长、姚叔、刘中原老师、王馆长、徐哥、李老师等朋友的支持,有了你们小樊勇往直前,心不再彷徨。还要感谢阳城党史办的卢剑锋主任和苍溪党史办的领导,是你们的热情相帮才使我帮助父母找到了阔别一个甲子的家乡。 疫情好比当年的战争,时时刻刻考验着平凡的生命。从去年等到今年,不能再等了,父母大伯大妈决定4月27号就要去四川探亲。这也是他们几十年心愿的尘埃落定,这是认祖归宗,更是叶落归根的心力,久别的樊氏宗祠敞开了臂膀,数代先人迎接着回家的孩童。 遥想一百年前,嘉兴红船的烛光带来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的希望,有多少和爷爷一样的战士为了国家的未来长眠在了异地他乡;又有多少父母送子参军,一别再无相见。千千万万好儿女为国捐躯,将生命定格在疆场;那是千千万万的好父母教子为国尽忠,舍弃了为家尽孝的芬芳。 我感叹中国人民的伟大,他们把血肉贡献给了国家,甘愿饱受钻心的离愁。我敬佩中国人民的至诚,他们修下宗祠,让久别故乡的游子知道自己是有家的孩子。我更敬仰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她似一位伟大的母亲,把一代代儿女哺育,用百年不变的初心讲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与“孝”。 一百年,是我家三代人的离愁;一百年,是中国星火燎原的春秋;一百年,是共产党接力不断的征踌;一百年,更是中国人享誉世界的寰球。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如今中国人民的幸福和谐、诸多成就!我有幸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心中满是自豪!我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努力奔跑、奋力追梦,牢记当代青年的初心与使命、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添彩加油。 (责任编辑:崔利民) 上一篇抗日村长赵德润的故事
文章分类:
征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