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区领导机关在阳城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9-04 17:18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1946年1月,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太岳军区司令部及太岳区各直属机关、人民团体,相继从士敏县(今属沁水)郑庄、郎壁等村移住阳城。区党委机关驻文昌庙文昌阁 ,书记王鹤峰(后顾大川)。太岳行署驻旧县衙,主任牛佩琮(后裴丽生)。太岳军区驻孔圣庙,司令员王新亭(后刘忠、曹普)。阳城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领导机关驻地和全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区党委在此为全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建设运筹方略,指挥和领导全区军民保卫胜利果实,肃清残余匪特,投入解放战争,开展土改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卓有成效的、奠基性质的工作。1947年下半年起,太岳解放区进入发展史上鼎盛时期,领辖47个县份,有300余万人口。1949年8月,太岳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任务,奉命宣布结束。这个时期太岳区领导机关开展的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下面择其要者予以梳理。


领导太岳区军民为解放战争做了大量准备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阎锡山和胡宗南部迫不及待先后向上党地区和晋南地区发动进攻。面对严重的内战危机,太岳区军民一面为保卫开展胜利果实参加上党战役,一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和大生产、大练兵运动。上党战役中太岳区参战群众达到5万余人,太岳纵队歼敌1.4万余人,俘获史泽波、胡三余等闫军高级将领。为了配合刘、邓发动的邯郸战役,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奉命发起同蒲战役,歼敌8000余人,破坏或控制灵石至洪洞之间的铁路线110余公里,切断了敌人南北联系,迟滞了胡宗南沿同蒲铁路北上。       


从1946年春开始,以反奸清算、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太岳区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新解放区从反奸清算入手,并和减租减息结合起来,全区81%的村庄掀起了暴风雨般的反奸清算高潮。广大农民群众纷纷向汉奸、恶霸、地主清债算账,无条件收回自己的土地、房屋、粮食、财产。老解放区普遍检查并开展减租减息,开展群众性的反特务斗争,由此迅速转入大生产运动。边沿地区广大群众采取多种办法,把反奸清算延伸到国民党驻军附近。大生产运动成效显著,当年收获秋粮5.09亿公斤。1946年初开始,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利用战争间隙开展了群众性大练兵运动,提高作战特别是攻坚能力。与此同时全区民兵迅速增加到10.9万人,太岳区到处全民皆兵,严阵以待。


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和大生产大练兵运动,加强了根据地建设,局部改善了人民生活。太岳区广大群众反内战积极性大为高涨,为应对国民党反动的全面内战做了充分准备。


领导太岳区军民积极投入自卫战争,贯彻执行《五四指示》


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太岳区军民总动员,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参军参战和大生产运动,为夺取自卫战争在太岳区的胜利,支援全国各个战场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全区野战军、地方兵团、武装力量共约4.6万余人,10万民兵有400挺机枪、1.5万支步枪等武器。太岳部队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发动吕梁、汾孝战役,歼敌2万余人,迟滞了胡宗南进攻延安的计划,解放了吕梁3万平方公里土地和数十万人口,造成了我军在晋南、晋西作战的有利态势。1947年4月发动晋南反攻作战,至5月上旬歼敌1.4万余人,解放了40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控制同蒲铁路南段230公里,有力地配合了西北人民解放军作战。在暂时放弃和边沿地区的游击战争中,歼敌1.1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机动作战。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1946年7月太岳区提出土改的方针和任务是:统一思想,集中力量,继续贯彻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反复查检,以实现耕者有其田,并根据老解放区、新解放区、边沿地区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政策,要求利用一冬一春完成任务。经过发动群众、典型引路、全面推开、填平补齐、三榜定案等办法,老解放区顺利完成土改任务。太岳区千百万贫苦农民从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群众自觉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大大加强了战胜国民党党反动派的力量。1946年冬区党委号召全区军民发展生产、整顿财政、节约民力、积极支前,对于全力支持长期战争,保证战争胜利作用重大。


领导内线外线互相配合,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太岳区军民全面动员,全力配合,在内线和外线展开强有力的攻势。1947年10月至1949年4月,徐向前指挥太岳部队和其他部队连克运城、临汾,进而取得晋中战役的胜利。8月22日陈谢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陕鄂,太岳区组成新的豫西工委等地方党的组织,扩大了解放区。经过月余作战,歼敌4万,组建了第五专区。此时太岳区领辖47县、分为5个专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423万。1948年4月5日,陈谢兵团再克洛阳,打开了太岳与豫陕鄂的通道,巩固和扩大了这两个解放区,配合了西北野战军作战。接着攻克运城,攻坚临汾,决战晋中,太岳区全境解放。晋中战役中太岳区群众运送粮食376.45万公斤,柴草720.49万公斤,参战民工7.59万人,折工1444.72万个,动用牲口3.18万头,大车1.33万辆。中央军委电贺晋中大捷:“仅仅一月之中,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领导完成土改任务,结合土改进行整党


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太岳区在老区和半老区认真贯彻《五四指示》,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土地要求基本上得到满足,参军参战和生产积极性更为高涨,真正成为了农村的主人。大批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奔赴前线,支前工作热气腾腾,生产运动蓬勃发展,太岳根据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太岳区继续在新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村整党是完成土改任务的一个决定性环节。整党内容是三查三整(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太岳区1948年11月间首先在542个试点村开始整党,1949年1月至5月在2227个农村进行第二批整党,其余的405个农村党组织在1949年麦收前进行了整顿。这次整党大大提高了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无产阶级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促进了绝大多数农村党员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向无产阶级世界观转变,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普遍增强了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为开始执政准备了条件。随着农村整党的深入发展,党群关系改善,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水平加强,土改工作开始解决遗留问题、颁发土地证书、正式确定地权,转入大生产。1948年10月10日,太岳行署宣布土改任务完成。


领导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


在继续搞好农村工作的同时,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太岳区不少城市陆续解放。区党委、行署开始逐步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促进财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的手工业、军事工业、公营企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以军工工业为例,1949年全区有修械所一个,每月可修枪械200-----300枝,炸弹厂一个,每月可制造手榴弹1.5万颗,被服厂一个,每年可做棉衣1.55万套,单衣3.6万套,炸药厂一个,年产炸药20800磅,复装子弹厂一个,每月生产复装弹3万余发。1947年至1949年财政款项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1948年全区的商店发展到573家,有摊贩760家,公营商店106家,商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到1949年上半年,全区除太岳师范外,有县立师范10座,学生1214名,中学8座,学生1975名,高级小学93座,学生1.07万名,初级小学4703座,学生20.57万名,教师努力工作,学生认真学习,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学校教育初具规模。广大农村翻身群众农民上冬学、学识字、学珠算、学唱歌、学习时事政治运动,以求得文化翻身。在农业生产、民用工业、干部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诸多方面均取得很大发展和进步。


领导阳城参战支前,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抗战胜利以后,阳城再没有受到战争袭扰和危害,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1948年1月,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确定阳城为直属县。区党委、行署领导阳城人民积极参战支前,大力发展生产,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阳城先后掀起6次参军热潮,万余名青壮年报名参军,走上解放战争前线。广大妇女以大力支前为义不容辞的己任,做军鞋近20万双,涌现出陈茹茹、李春兰、南北次营等个人支前模范和集体支前模范。1947年收秋种麦大忙之际,接到赶做军鞋任务,妇女们白天上地辛勤劳作,晚上飞针走线,一月之内做军鞋123896双,棉衣棉裤12000余条(件)。为赶在冬季以前送到前线,县委县政府动员1140余名男女青壮年,全凭人力肩挑,急行军10多天,行程千里送至豫西前线,回程中又为太岳行署购回食盐63200斤。全县大的民工支前11次,1947年9月县长张天乙担任太岳军区支前司令员之后,带领阳城民工万余人,紧急赶赴翼城县甘泉村将存放于此的1000余吨军粮运回阳城。1948年9月,1400余名民工支援晋中战役,历时80余天,行程5000余里,足迹踏遍20余县,6次收到通报表扬,荣获晋中战役后勤司令部“不辞劳苦,忍饥忍渴、万众一心”大红锦旗一面。解放战争时期阳城共出动支前民工15万人(次),派出干部数百人北上晋南,南下福建,开辟新区,接管政权,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广大群众热烈欢迎人民子弟兵奉命返回阳城休整,最好的房子让给解放军,最好的粮菜送给子弟兵,慰问子弟兵,照顾伤病员,磨白面,碾小米;做饭菜、烧热坑、洗衣服、做鞋垫、晒被褥、钉衣扣,忙得不亦乐乎。到1949年全县有烈、军、干属998户,占总户数的1/5,均受到代耕优抚。1947年全县群众急军需所急,试种棉花34169亩,总产70万斤,保证了军需民用,阳城县农民群众由此开始大量种植棉花。当年政府扶植的小煤窑、小铁炉、小磺厂、小染坊、小纸厂、小纺织厂星罗棋布,商业发展,购销两旺。全县军民因地制宜发展副业生产,油料、花生、蚕茧、山果、中药材收入占到农业收入的1/3。全县人民参军踊跃,支前积极,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拥军优属,阳城作为太岳区直属县,生产支前和各项工作热气腾腾。


阳城县委根据区党委安排,贯彻《五四指示》,开展土地改革。抽调500余名工作队员进驻各村开展土改,成立土改委员会和果实评议委员会,推动土改运动,及时纠正偏向。1948年1月在县城玉皇庙召开县区、村干部参加的“三查三整”整党大会,为期83天,以反右开始,以纠左结束,会期之长,人数之多,会风之严,作用之大,在阳城党的建设史上空前绝后,为土改纠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49年4月土改胜利结束,贫苦农民获得土地87742亩,房屋69678间,厕所1863个,煤窑矿洞16眼(座),山场33处,大牲畜593头:贫苦农民人均土地由土改前的1.5亩上升到2.5亩。1948年11月全县党组织全面公开,至1949年5月全县有党员4781个,其中农村党员4355个,区级党组织7个,党支部197个。阳城地方党从此走上了全面执政舞台。


1949年6月与9月,县妇联会两次培训新式接生员500余名,大大降低了产妇后人婴儿死亡率。7月全县建团工作青年展开。8月太岳行署将民教馆移交后,县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和农民业余教育活动。县委县政府把全民教育、办好冬学、扫除文盲作为农民文化翻身的大事来抓,村村办起了冬学,庄庄成立扫盲班,配备了义务教员,广大群众开始求得文化翻身。1949年初全县小学恢复了公办教育,9月小学发展到379所,在校学生12400名,季节性小学135所,受教育人数28000多人,完小发展到9所,学生1278人。与此同时县政府举办喷雾机等新式农具展览多次,推广金皇后等玉米优良品种,农业科技逐渐走向翻身农民,为发展生产注入强大动力。


1949年8月19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成立。22日太岳区停止办公,阳城划归长治专区。区党委在阳城期间培育阳城人民形成了以“不甘人后,敢为人先”为标志的老区精神,延续至今,历久弥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仍然在继续发扬光大。太岳区在阳城的3年多时间,既是自身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阳城革命史上光辉一页,直至今天仍是阳城人民最美好的记忆,最怀念的岁月,同时是阳城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