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辈的抗战故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2-09 10:28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在我的老家南大峪村中心略微靠西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农家院落,东面是上下6间普通楼房,我们叫它铺楼底。土木结构的房子本来就不起眼,经历百年风雨剥蚀之后早已坍塌;但是砖头瓦砾之间,依旧记录着我的祖父辈一段艰辛的抗战故事,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1941年国民党军队在中条山战役中战败,当地出现了大量难民。1942年春季开始,刚刚二度开辟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普遍遭受严重干旱。7月,根据对敌斗争形势需要,阳城县分设阳南县和阳北县。整个阳城县也就20余万人,阳南县顶多10多万人;可是晋南一带和豫北地区进入阳南根据地的难民竟然高达8万余人,抗日政府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吃饭穿衣问题上受到空前严重的压力。8月,阳南县委县政府经过试点,在政权巩固的横河一带农村根据地逐步铺开减租减息,群众称为“双减”运动。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精兵简政的指示,阳南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执行晋豫联办彻底减政的通令,精简机关人员,撤并县、区政府职能机构,一大批上级机关干部充实到了基层。阳南县委县政府一面领导军民坚持抗战,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特别多次指示坚决不准驱赶难民;一面组织群众实行互助合作,开办小磺窑、小煤窑、小药店、小铁炉、小磨坊、小染坊、小油坊等人工小作坊来推动生产发展,解决军需民困,在经济上为坚持持久抗战提供保障。


1943年,我的家乡南、北大峪由游击区改变为根据地。阳南县委县政府在努力发展生产,战胜严重旱灾的同时,极为关注老百姓的穿衣问题。由于敌伪军频繁扫荡,当时染坊大都集中在敌占区,阳南县染坊很少,根据地老百姓穿的衣服没有染坊染色,全是白色的家织老粗布。兵荒马乱躲避日伪扫荡,田间劳作滚在泥里水里,家织老粗布变得黑白灰黄相间,男女大小千人一面。老百姓穿衣染色成为抗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爷爷当时40来岁,早年上树砍桑叶喂蚕跌伤了右腿,是个残疾人;为了维持生计向别人学到了一点染布手艺。县区抗府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来到村里找到爷爷嘘寒问暖,和蔼地询问他能不能把尽快染坊办起来;要办起来有什么具体困难,通过什么渠道可以克服困难。爷爷说:兑染料、浸泡布、染色需要4至5口大缸,煮布需要一定的臭煤臭炭(我们这里群众最主要的民用燃料);锤布石、大锅、晾布架自己都可以想办法,困难的是买不到染色用的靛蓝,想请抗府的同志帮忙。县抗府的吴同志当即答应帮助爷爷解决困难。时过不久的一天,吴同志又一次来到村里,召集乡亲们落实开办染坊的事。他对大伙说:谁家有大的水缸就先拿出来让染坊用有着,价钱就用染布的钱粮来顶;用的煤炭价钱也用染布的钱粮来顶,大家齐心协力赶快把染坊办起来,穿的衣服才能有模有样。爷爷非常感谢抗府同志的周到安排,带着我奶奶、爸爸、叔叔、姑姑,一家大小立即动手盘大火炉、找锤布石、搭晾布架、抬大缸、担煤炭;楼底为作坊,楼上做账房,铺楼底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没几天就做好了开办染坊的准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靛蓝就可以开始染布了。一天深夜吴同志带领两名工作人员,潜入县城附近敌占区千方百计买到了染料,天不明就送到村里交给了爷爷。爷爷让我爸爸用红纸写了两副对联,放了几个爆竹,抗府扶植我们祖父辈办的染坊就这样开张营业了。


很久没有染布的地方了,爷爷办的染坊受到乡亲们的青睐。周边相底、马山、土甲岭、桃甲、小烟、孤山沟、东圪梁、马大窊、晋圪坨等村前来染布的络绎不绝。爷爷渴望着和乡亲们共同翻身解放,没有因为上门染布的人多就等着挣钱赚粮,而是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更好地为乡亲染好布。那时候阳城老百姓还没有大量种植棉花的习惯,更谈不到科技,能够拿来染色的白布并不多,希望能够多染出几种布,让一家大小都能做件新衣。爷爷从实践中总结出染料兑水的多少、煮布的水温高低、锤布的适中薄厚、晾布的时间长短。由最初只能染浅黑蓝布,发展到能够染成深黑蓝布、老黑兰布,后来还能够染出当时非常走俏的印花布。村里一位老者人称胡大爷,是个单身汉,没人帮助料理生活,自己有不善洗涮,一年到头总是黑白不分一身衣卦,他说自己像个常年披麻戴孝的孝子。爷爷首先为他染布染衣料,老人家穿衣变得冬是冬夏是夏,白是白黑是黑,人也精神了不少。闲暇时间爷爷就向我爸爸学习写字记账,还蘸着红土水在铺楼上西面墙壁写下游击战争、坚持抗战、坚壁清野等等字样,字体虽然略显笨拙,却是用心血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年终岁尾爷爷派我爸爸到四周村里上门讨账,出门前再三再四反复交代:咱们家染坊是抗府帮助办起来的,一时拿不出钱粮的人家就暂时欠着,下年依旧拿不出来仍然欠着,实在不行就从账上把名字勾掉。土甲岭的乡亲们是民国初年从山东莱芜一带逃荒讨饭,来到一座山包上安家落户的,土地贫瘠,生活拮据;不少人家依旧住着草房土窑,有些地块还没有种熟,粮食菜蔬收成很薄,爷爷交代:土甲岭乡亲染布欠下的钱粮就只收八成。


祖父辈这些艰苦的抗战故事,是我爸爸在世时候讲给我听的。抗府扶植爷爷办的小小家庭染坊,为乡亲们熬过艰苦岁月,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微博的贡献。染坊一直办到解放初期,我爸爸和叔父参加工作后才逐渐停止。当时用的两口大缸和记账的一卷土纸账本我还娇贵地收藏着。这些珍贵的抗战文物,我家后人会永久珍藏。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