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首次赴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2-05 14:06作者:薛虎全来源:晋城党史网 1977年10月29日,正在老家陵川县省亲的我突然接到晋东南地委财贸部打来的电话,通知我准备进京瞻仰毛主席遗容。10月30日凌晨5时,我在侄女李荷香的陪同下,踏着积雪徒步从老家陵川抄小路走到长治县西火镇,又乘汽车回到长治。10月31日乘长途客车到太原,11月1日晚乘火车于次日早上到达北京,入住西苑宾馆。雁北地区代表团也在此入住,从晋东南调到雁北的李世源同志还看望了晋东南的老同志。在京期间的安排:11月2日上午瞻仰毛主席遗容,下午自由活动;11月3日上午参观毛主席和周总理展览馆、历史博物馆,下午参观农业展览馆、军事博物馆。 晋东南代表团的成员有: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有文革中被迫害后恢复名誉重新出来工作的老革命和老干部代表等,每个县大约有五、六个人。我记得地区机关有原专员张行夫同志、原地区教育局局长王新甫同志(他是以地区落实政策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去的)、地区原税务局局长、山西日报驻晋东南记者站的站长高海峰;还有潞城县委书记宁田锁、壶关县的一位老副县长、沁源县的一位副书记(壶关人,性格开朗,常逗得大家开心大笑)、陵川县委副书记刘国钧(河南人)、陵川县委原副书记和根全、陵川还有一位青年女同志是先进工作者代表。副专员王培发的夫人李慧先是管登记的。老专员张行夫同志提议让原地委办公室的姜印堂和专署办公室的薛虎全以工作人员的身份随团赴京。 11月2日上午,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那天,瞻仰的人群,像一条奔流的人河,它也许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人河,听工作人员讲每小时达8000人;它也许还是世界源头最多的人河,源头来自中华辽阔疆域的每一寸土地,也来自异国他乡。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皮肤的人们在毛主席的遗像前失声痛哭。大家表情肃穆望着躺在中央的毛主席遗容,边看边缓缓地往前走,不时停下鞠躬。水晶棺中,毛主席红光满面,安祥地躺在青松翠柏中间,这一刻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眼眶湿润,喉咙哽咽。面前的就是毛主席吗?就是我们万分惦念的毛主席吗?就是那个挥动如椽巨擘、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毛主席吗?毛主席啊,今天我们来到您身边看您来了。您对人民是那样的和蔼慈祥,您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您的光辉思想是那样的深刻,您永远把人民放在心头,而您现在,就在我们的面前,您太累了,永远的睡着了…… 另外,特别感动的是参观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展览,毛主席穿的睡衣睡裤是补了又补,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是党和国家领袖穿的衣服,那样简朴,那样节约,而且主席唯一的中山装外套也只是用于外事活动和重大庆典时才舍得穿的。周总理的办公室没有沙发,总理生病时毛主席让服务员把他的沙发送去,总理执意不收,最后还是送还主席才了事。总理办公室的桌子摇晃不稳,趁总理到阿尔巴尼亚访问时秘书让服务员给换了一张好点的,但总理回来后提出严肃批评,非让拆下来退回去,让更需要的地方用;总理用的饭桶是很早以前的铝制品,上面已经碰得坑坑洼洼,秘书几次要给换新的,但总理不仅不答应,还经常叮嘱下属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永不忘。 参观之后深受教育,深感启发。参观过程中许多同志都感激涕零,两眼落泪,宁田锁同志每到一处参观点都感动得说不出说来,多数同志都感概万千,大家回来后好长时间都不能平静下来。 当时在参观过程中,我在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生平事迹展厅和周总理生平事迹展厅购买了两本《民族画报》,一本是1976年11月号悼念毛主席逝世的专刊,另一本是1977年1月号悼念周总理逝世的专刊,我一直保存至今。 在此次赴京参观活动中,我作为一个小字辈,充分利用自己的个人关系,帮助代表团的老领导解决了两个燃眉之急,直到现在我仍然感到欣慰。一是我们在北京下了火车,大部分有工作单位的都有专车接走,唯独剩下的几位刚刚恢复名誉的老领导,诸如专署老专员张行夫、专教育局长王新甫、陵川县委原副书记和根全等老同志无人问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时束手无策。情急之下,我与新华总社李云荣同志(他是晋东南会计学校1975届首批毕业生,沁源县人,毕业分配到新华总社当会计)取得联系,他很快带一辆吉普车过来把我们送到了西苑宾馆。二是返回太原时又出现和在北京一样的情形,这几位老同志回不了长治,我又与太原车辆厂的左进琴同志(她是从晋东南专署办公室调到太原车辆厂的沁源老乡,其爱人从长治机场调到太原机场当办公室主任)取得联系,由于当天飞往长治的客机已经起飞,在左进琴同志爱人的帮助下,我们搭乘一架专机(刚从阿尔巴尼亚进口的客机要飞往长治试航),顺利回到了长治。 (责任编辑:韩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