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武士敏、武兆元与中条山之情缘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7-25 08:52作者:武丕显 武思宏来源:晋城党史网 武士敏和武兆元看起来应该是族亲,其实不然。既然他们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近亲亦或旁系关系,为何一定要把他们二人联系在一起?这还要从他们投身报国、抗击日寇、可歌可泣的共同经历说起。 图 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再次为武士敏将军立碑 同仇敌忾二者同 武士敏(1892年–1941年9月29日),字勉之,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1941年9月29日,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的武士敏在山西东峪同日军激战时,壮烈殉国,终年49岁。 武兆元(1911年6月20日–2001年8月9日),河北省静海县独流镇人,1925年4月弃工从军,历任国民革命军班长、司务长、排长、连长、少校营长、中校副团长。 1941年9月29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八军一百六十九师一零一零团三营少校警卫营营长,是武士敏将军阵亡前突围、抢救和安葬的亲历者,也是寻找武士敏将军遗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同一事实两定论 关于武士敏将军阵亡的真相,从官方角度来看有两种说法。其一,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称:被日军飞机轰炸而亡。其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称:自戕身亡。国共两党共同承认的抗日英烈,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认定?其实他们的认定只是一种臆想或猜测,而非亲眼目睹或有旁证。 武士敏将军之子武铁先生也不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关于被日军飞机轰炸而亡的定论。武铁先生在给《缅怀爱国将领武士敏》一书作者贾世庭的信函中表示:“关于我父亲牺牲的情况应是:“武士敏腿部受伤,仍裹创再战,率部冲锋七次,击毙敌三百余人,终以头腰两部一再受伤,无力支持,遂毅然自戕成仁,壮烈牺牲。” 1983年7月,山西省政协文史办公室赵文朴同志给武兆元的信函,也印证了武士敏将军阵亡真相仍需进一步考证。据信函内容显示:“武兆元同志:我引用的《新华日报》是当时报纸的原文,我找您采访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武军长到底是怎么牺牲的,因为大家都引用《新华日报》,认为这是当时的记载,不会有错的,可见您亲自目睹的情况不是‘敌机炸伤’,所以我引用了一下《新华日报》,说明问题是由此提出的。《武将军勉之事略》是一本铅印的小书,是武连先生交给我的,该书说武军长是自杀而死,开头引用这两段文字更说明采访目睹者的重要性。” 解谜仍需系铃人 那么武士敏将军到底如何为国捐躯的呢? 这要从山西省政协文史馆赵文朴,如何找到见证武士敏将军阵亡的亲历者说起。1981-1982年间,见证武士敏将军阵亡的亲历者之子武丕显得知,山西省政协文史馆正在收集中条山抗战的史料,于是武丕显亲自前往文史资料办公室,向赵文朴同志说明武士敏将军是在家父背着武将军撤退时阵亡的情况,并提供了武兆元在北京的具体联系方式。后来赵文朴同志亲自到北京找到武兆元,并认真听取了这段鲜为人知的真相。其后,赵文朴同志在《山西省文史资料》第三十四辑(记的不一定准确)上,发表了武兆元的口述,这是山西省政协第一次得知武士敏将军阵亡的事实真相。 到底武兆元陈述的武士敏将军阵亡的真相是否属实? 不妨先看看两位第三者对武士敏将军牺牲过程的描述:其一,在《红黑色的风》(注1)一文中,1941年9月28日,第98军被敌包围于沁水直径18公里的东西峪。29日,日军出动十一架飞机,调集十余门大炮,对东峪马头山一带狂轰乱炸。玉皇岭、黑虎岭、玉井山、马头山的九十八军阵地几易其手,将士浴血奋战,伤亡惨重。武士敏率警卫部队冲上马头山,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不幸中弹,近(警)卫营营长武兆元背起军长撤退过程中又头部受创牺牲。 其二,在一位甘肃兰州98军的幸存老兵徐尚杰写的《一位已逝老人留下的信件》(注2)中,初八早晨,跟军长的两个营长一个叫武兆元,一个叫廖世望,这时我跟前只有五个兵,一个通讯兵背电话匣子,一个炊事兵,一个通讯兵,两个机枪手无子弹,一架轻机枪。(我)见到了军长尸体,这时武营长(对我说):你快隐蔽,廖营长已阵亡。 在两位第三者的描述中,都提到了警卫营营长武兆元的名字,可佐证武兆元是战争的亲历者。武兆元在世时曾撰写了《回忆国军中将武士敏之死》,全面介绍了武士敏将军阵亡的全过程。该文主要内容摘录如下:1941年9月29日激战时,马头山阵地上战局急转直下,全军陷入了混乱状态。我顾不得敌机的轰炸和枪炮如雨般的威胁,在一片焦土的战地上找到武军长。当时武军长身边只有两个警卫员,他们说:“武军长不想撤退,想自戕”。我对他说:“您不走山下的那些弟兄怎么办?”武军长因劳累加上身体胖大,已不能跑动。我当机立断背起他转移。当正要突破敌之火力封锁线时,高地上日军一发子弹打来,从武军长右耳穿颌骨过,也击伤我的头部,两人跌落地上,鲜血淋漓。等苏醒后,我忙把军长移至隐蔽处用手绢包扎,此时军长已不能说话。我背着颤颤发抖的武军长仍然往前跑,希望寻找一个安全隐蔽的地方保护军长的安全。这时日军已紧紧追赶在我们身后,清楚地听到“缴枪不杀”的喊话声音。在东峪村西岭上日军追上了我们,这时军长已是气息奄奄了。日军问我:“背的是什么人?”我说:“我们的武士敏军长!你们只要把我们军长安葬,我们这些人怎么处置都行。”日军听说是武士敏军长,便用无线电喊话,很快叫来卫生兵给军长注射药物,包扎伤口,同时也给我包扎了一下,找来担架让我们抬着往东峪村走……其间,武军长因流血不止,出血过多而牺牲。当武军长被抬到日军军官面前时,日军指挥官向武军长的遗体行了军礼。接着,敌人让我们抬着武军长的遗体一直往长治方向走,并在长子县石哲镇附近农村,抢来老百姓的一口白色棺木,把武军长的遗体装殓后,连同我们这些俘虏一同押上汽车运往长治。10月1日19时,日军对其给予了礼遇和尊重——将其遗体装棺后,日军在城西南角为其设置灵堂,举行了较为正规的葬礼,请风水先生点了穴,上党道尹和伪县署官员也出席。当时被俘国军、日军分列两班,国军除我外,还有其族弟武士廉。日方雇请中日僧人为武军长超度、奏佛乐,在太阳落山时,将棺木埋于七尺深的墓穴之下,我下到穴下与武军长告别。然后封土起丘,墓上立有木桩,上写“武士敏将军之墓”。 6天后,日军《太原新闻》用图文报道了此事。(注3) 1984年4月,赵文朴又给武兆元去信,信函原文如下:关于您背武军长突围并埋葬他一事,我们已把事实弄清,给(山西省政协)武主席写了一个报告,内附(1)武连来信证明,(2)武士廉来信证明,(3)日本报纸登载武军长葬礼和您的照片,说明此事已调查清楚完全是实。这封来信证实了武兆元所述的武士敏将军牺牲突围和安葬过程的真实性。 寻找遗骨之缘起 时间荏苒,武士敏将军阵亡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武兆元的脑海之中,四十多年过去武将军安葬之地是否安在?武兆元于1981年亲自到山西省长治市故地重游,寄希能够找到武将军之墓。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武将军之墓已经无影无踪,难道武士敏将军注定淡出国人的视野变成孤魂野鬼?与此同时,1982–1983年左右,远在大洋彼岸的武士敏将军之孙致函全国政协也提出寻找其爷爷遗骨的想法。这封信引起全国政协杨拯民副秘书长的高度重视,毕竟杨拯民的父亲杨虎城将军与武士敏将军有着深厚的渊源。1984年,受杨拯民副秘书长的委托,武兆元前往山西长治寻找武士敏将军的遗骨。武兆元深知长治市、山西省和全国政协领导此时此刻的心情,同时他心中也充满了激动与顾虑,激动的是能使武士敏将军重见天日、了却梦寐以求四十多年的愿望,顾虑的是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的变化还能让武士敏将军的遗骨重见天日吗?说起这个愿望,使他想起1946年9月29日,由李宗仁、傅作义、孙连仲等发起,在北平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武士敏将军追悼大会之事,在这次追悼会上武兆元举着自己一直珍藏的血迹斑斑的军装,叙述了营救武士敏将军突围、阵亡和安葬的经过,这件浸染着武士敏和武兆元鲜血的血衣被永久收藏。追悼会后发生的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情,他把武士敏将军的遗物送给武士敏将军长子武镛时,武镛竟说:“你救你们军长为什么没救活他,既然你那么效忠你们军长那你就给他守灵去吧。”这句“漫不经心”的话语深深的刺痛了武兆元的尊严,同时也激发了他对武士敏将军的念念不忘之情,有朝一日必须找回武将军的遗骨以证明他对将军的忠诚。如今接受全国政协之重托,亲自参与武士敏将军遗骨发掘,武兆元喜忧参半,无法掩盖激动、紧张的情绪。 寻找遗骨之详情 遗骨如何重现天日?除在燕景仪(长治市政协第六、七届秘书长)写的《寻找抗日爱国将领武士敏将军遗骨亲历记》(注4)有比较详实的描述之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长治市委员会《关于寻找原国民党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将军遗骨的情况和对遗骨处理意见的请示》(注5)中也做了完整、详细和精准的记录:经过五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终于在五月十九日下午五时,于长治城内西南角(即现华东菜场的纸厂内西北角),完好无损地挖掘出武士敏将军的遗骨。……寻找武士敏将军的遗骨,我们主要是通过查阅有关记载武士敏将军英勇殉国和埋葬情况的文字与照片;广泛走访群众扩大线索;专程赴京接当事人武兆元老人来长治实地提供情况以及三易定点探查等几个环节开展工作。通过有关文字和照片了解到:武士敏将军一九四一年九月下旬, 在中条山战役中被日寇重兵包围于沁水县东、西峪一带在全军即将覆没的混乱中,由他的一个部下叫武兆元的少校营长背着突围时中弹牺牲的。死后,日军为夸张其所谓赫赫战果,扩大政治影响,将武士敏将军的遗体装棺运到长治,安葬于城内西南角下,我们从中掌握了非常重要的两点。其一,武士敏将军的遗体埋在长治城内西南角;其二,武士敏将军从突围牺牲到被安葬于长治城内西南角,武兆元从始至终一直在他身边,武老就是了解全过程的当事人。所以,抓住这两点,我们一方面广泛走访群众,扩大线索,同时,派人专程赴京请武兆元老人来长治亲自参与这项工作。……当时的阴阳先生“王定清”,按照他的说法墓地应该在六府塔附近,当他和武兆元见面时都不能确认对方的看见过模样。在他们一起到六府塔实地观察时,武老不记得看到有六府塔,王定清也否认他看见过六府塔。按照王定清指画的五百多平方米等于白白浪费了时间和干扰了探查的方向。同时,有人指出阴阳先生是他二哥。 (后来)市宾馆经理周建中同志对我们说,我知道这件事情,武士敏将军不是埋在六府塔,是埋在城内西南角,就是现在华东菜场奶牛厂附近一带。当时我还去观看了埋葬武将军的仪式,规模大、很隆重,有日本和尚念经。这两条线索从不同角度动摇了埋在六府塔附近的说法,也证明了我们前边提出的那些疑点是有必要考虑的。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周建中同志提供的情况是我们找到武士敏将军埋骨处的一个突破口。周建中同志不仅提供了情况,而且一块和我们到现场观察访问。访问时又有人说,裴贵迷老人当时就住在五龙庙,这一带地形他很熟悉。得到这个情况,我们当即访问了身体已经半瘫的裴贵迷老人。他说,我记得这回事,听说埋的是个大官,有日本和尚念经,地面上有一根大木桩。并亲自到现场指出埋葬武军长的方位。裴老人说的情况,听起来既实在又具体,并且多数与武兆元老人说的相符,我们认为可能性很大。于是当即停止在六府塔一带探查,调考古勘探队到裴老人指定的方位施工。在那里施工的第二天上午,裴贵迷老人亲自又到现场,说明他前天指的地方有点出入,现在想清楚了,应该是在一眼井的东南,一个高地的南边,一条南北大路的西边。按他第二次指出的方位进行探查,于十七日上午九时四十分,探出了棺木腐快。在十九日下午五时,一具尸骨完好无损地出土。 遗骨出土需确证 这具尸体出土,怎样确证它就是武士敏将军的遗骨呢?当时长治市政协领导为避免挖了其他故人的遗骨,特意询问武兆元老人:“怎么才能证明是武士敏将军?”武兆元老人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们:“只要头部有弹孔、下颌骨是断裂的就是武士敏将军的遗体。”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长治市委员会《关于寻找原国民党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将军遗骨的情况和对遗骨处理意见的请示》中,给出了四点确证结论,也证实了武兆元所述的准确性,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第一、坟墓方位。文字记载在长治城内西南角,武兆元老人当时坐车到墓地的路线回忆,裴贵迷老人以及周建中同志提供的方位三者完全符合; 第二,安葬时现场见闻。相片上有和尚站立两侧,背静有清晰可见的围观人群。武、裴、周都说有日本和尚念经,武、周说有围观人群,武、裴都见过大木桩,现场见闻也完全一致。 第三,葬址、葬型、棺木。武兆元老人说是土葬,七尺多深,棺是榆木做的,白色,有三寸厚;开挖的墓是土葬,一人墓,约三米深,棺为榆木,白色,三寸厚。葬址、葬型、棺木都与武老当年所见相符。 第四,武兆元老人说,他背着武军长突围时,武将军的颌骨中弹被打裂,并伤及武老的头顶左边。出土的头部情况是,颌骨中偏左部位弹击损落两块小骨,右耳后上侧头部有洞,击伤的情况应是:弹从武军长右耳后上侧头部入,从颌中偏左出,并伤及武兆元头顶左边的部位。同时,出土遗物有裤带铲子一个,胶木扣子两枚,颌右侧最后一牙齿有绿锈的金属亮。 上述四点确证出土尸骨是武士敏将军的遗骨无疑。 图 1984年武兆元(左二)参加武士敏将军追悼会 迷雾散尽真相明 至此,武士敏将军阵亡真相大白于天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武兆元背军长突围;没有武兆元亲自参与安葬;没有武兆元、周建中和裴贵迷老人的现场指认;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就没有武士敏将军遗骨的重见天日,更不会有武士敏将军陵墓的再建和追悼大会的再次召开。这是武士敏将军家人的荣誉,更是武兆元家族史上引以自豪和光辉的一页。 1993年,在山西电视台播出《武士敏》(四集)中,编剧特意安排了武兆元这一角色,尽管没有过多的对白,但显然是对武士敏、武兆元之间生死情缘的确认。 在长治市革命文物收藏协会创办的《红色太行》总A2期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傍晚,武士敏将军和武兆元副官继续组织突围时,不幸被敌弹击中脑部,从右耳穿颌而过,伤及大动脉,流血过多,壮烈殉国。9月30日,九十八军终因弹尽力竭,援军未到而全军覆没。一支英雄的抗日军旅之花凋谢于马头山上,数千名中华健儿的鲜血染红了马头山顶,武士敏将军殉难地的一个小山神庙内至今还留着将军副(官)武兆元先生亲笔的一首小诗: 将军出征寇胆寒 赤心秉秉赴国难 壮志未酬身先死 (第四句已不存) 物是人非,武士敏将军离开我们已经快八十年了,武兆元老人离开我们也二十余年了。作为武士敏将军的后人也好,还是武兆元营长的族人,尽管二老的级别不同,但是精忠报国、为国捐躯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尽管武兆元的后半生非常坎坷和清贫,但对找回武将军的遗骨之愿念念不忘。历史证明:武兆元永远是武士敏将军忠实的警卫营营长,武兆元永远是一位忍辱负重、不求功名、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之贤者。让我们子孙后代牢记他们二老的名字,牢记他们二老的中条山之情缘。
附:替家父追悼武军长 同族非亲似兄弟 立马横刀战太行 并肩卫国屡建功 谁料二雄东南飞 士敏雄才亦大略 以一当十展神威 无奈群狼反扑狂 身陷绝境欲自戕 兆元英勇随将帅 马头山上敌虐狂 背负军长突围时 熟料敌弹伤敏元 出师不利身先亡 中条一役生死别 精忠之神震敌寇 屈辱忍痛埋忠骨 国共两党同声祭 然而认定截不同 将军死因始成迷 营长出面陈真相 结论已下不容改 真相埋没终为难 遗骨出世真相白 事实终究胜雄辩 时光荏苒四十载 生死之情绕心间 忽闻遗骨欲寻找 临危受命精神抖 四十三载一挥间 亲临故地面目非 好事多磨三波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 宾馆周总指迷津 贵迷老人现场认 洛阳铲探出棺屑 众人企盼奇迹现 开挖之前再核实 武老陈述遗骨状 挖出忠骨证真相 老泪纵横欣然下 阴阳两重再相见 泣不成声叹来迟 往昔承诺已实现 悲喜交加涌心头 忠骨再现艳阳天 现场之众喜若狂 政府喜出又望外 毅然决定再悼念 一碑耸立长治园 英烈大名跃碑面 松柏环绕郁葱葱 立撰国魂育后人 国人廖寥寄哀思 众人静默忆功绩 苍生致敬已故人 壮烈一生留余香 同族异亲境不同 故者功就生者平 一生坎坷奈何求 不求功名只还愿 如今遗憾悄然去 平淡生存九十余 默默无闻为奉献 心愿即了驾鹤游 二老共眠聚一堂 泯然一笑叙人生 抗战七十纪念日 宝岛飘来荣誉证 英久先生亲签署 抗战牺牲昭尊崇 家父尽管未谋面 儿孙跪奉墓冢前 勉之(注6)具有英烈状 顺义(注7)亦有党国章 为国毕生终有报 子孙后代皆欢颜 华夏腹地掩骨忠 为有牺牲多壮志 后人难忘先辈恩 敢叫日月祭先贤 注1:摘录《红黑色的风》 注2:摘录《一位已逝老人留下的信件》 注3:武兆元《回忆国军中将武士敏之死》 注4:《寻找抗日爱国将领武士敏将军遗骨亲历记》 注5:摘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长治市委员会《关于寻找原国民党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将军遗骨的情况和对遗骨处理意见的请示》〔市政协发(1984)11号〕 注6:武士敏将军字为勉之 注7:武兆元曾用名为武顺义 作者简介:武丕显,武兆元之次子,北京四中退休干部。武思宏,武兆元之孙女,民革党员。 (责任编辑:崔利民)
文章分类:
将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