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中共阳南县委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8-05 15:22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眼下各学校正在开展“游基地,学党史”活动,青少年朋友在文艺作品中读到过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情节;今天请大家领略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的地下斗争故事。不全懂不要紧,知道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就算有收获。


中共阳南县委的首次建立


1938年3月成立的中共阳城县工委,于当年5月改建为中共阳城县委。1939年12月在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中阳城县委遭受重大损失。1940年1月2日,中共晋豫地委晋城南部的土岭村成立了中共晋沁阳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晋沁阳工委),统一领导三县党的工作,同时成立了晋沁阳军政民联合办事处(简称三县联办)。当月4日国民党军队偷袭土岭事件后,三县工委、三县联办随唐支队继续转移北撤。当年1月,中共晋豫地委在北撤驻在晋城县段都村期间,为了加强阳城县党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阳城(地下)县委,刘峰(河南孟县人)出任县委书记,已经在阳城活动的徐毅、崔松林为县委委员,受中共晋沁阳工委领导。这标志着阳城地方党的领导机构开始恢复,党的工作由此完全转入隐蔽埋伏斗争阶段。


当年5月,地下县委书记刘峰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返回孟县隐蔽)。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阳城,严密封锁南北交通,使阳城境内的晋城至陕西韩城公路两侧南北分割严重,给党的领导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中共晋豫地委为了使阳城地下党坚持不懈保存实力,隐蔽埋伏积蓄力量,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在阳城南北分别建立两个秘密县委,领导阳城南北地区党的工作。阳南秘密县委由赵子清(河南济源人)担任书记,崔松林为县委委员。中共阳南县委在阳城抗战史上先后出现两次,都是在阳城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建立的。


   中共阳南县委的历史功绩


中共阳南县委的历史功绩,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两个时期来叙述,第一个时期是1940年秋至1942年底,第二个时期为1942年1月至1945年5月。


中共阳南县委成立后,坚决执行党的敌占区工作方针,千方百计保存和积蓄党的力量,以联络各地党员、恢复党组织为重点,秘密开展党的工作。首先是整顿恢复的党组织。1940 年秋,赵子清调离,中共晋豫地委决定由崔松林负责阳南地区党的领导工作。崔松林在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独立负责阳南地下党的工作达一年多时间。崔松林以石臼村党支部为中心,从隐蔽地阳南地区的桑林秘密回村开展工作,恢复了政治上可靠的党员的组织关系,使石臼村党支部始终没有停止过地下斗争。他先后同台头、白桑、相底、东冶、梁城、下交等村的党员联络,使这些村党支部不同程度地坚持着党的地下活动。崔松林以自己家为秘密联络中心,在阳南地区建立了多处秘密联络站,亲自外出联络或派出自己的儿子崔永华代为联络,以特别谨慎的联系方式,同近40个村的150余名党员取得了联系,指导这些党员的地下活动。崔松林教育这些党员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宁死不出卖组织和同志,坚决不做亡国奴,指示党员们要隐蔽斗争,保存自己,保护群众,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其次是建立“两面政权”。随着日军对阳城人民治安强化的日益加剧,阎锡山的东府、蒋介石的西府先后建立,阳城日、伪、蒋、阎多种政权并存割据,百姓倍受其害。阳南县委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派人打入各级敌伪组织,掌握控制敌伪政权,建立起明为敌伪掌握,实为抗日服务的两面政权。崔松林针对当地乡绅刘墨林的政治投机本性,串通部分群众将其推上了维持会长宝座;利用刘墨林的关系安排刘翰林、张安廷、张泉水进入维持会担任职务,节制着刘墨林的行动,为党及时提供可靠情报,使群众避过了不少灾难。当年夏季到秋季,阳南地下党派出共产党员、抗日骨干打入日伪五区(驻董封)伪区公所和维持会,开展地下情报活动。1942年后,随着抗日根据地的重新开辟和抗日形势的发展,两面政权逐步推广到了县城近郊。再次是建立和争取抗日武装。崔松林支持成立了抗日工作队(又称樊冈工作队)、析城青年营、阳城青年抗日游击队等多支抗日武装,秘密活动在农村,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组织群众坚壁清野,恢复农村自卫队,打击土匪汉奸,支援抗日军队作战,建立秘密地下情报站,为党和抗日军队提供情报。崔松林指导樊冈工作队与国民党军政组织达成抗日协议,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在国民党官兵中生产了积极影响。四是为迎接八路军南下,加紧开展地下活动。1941年10月,阳南县委在瓦屋头举行会议,传达北方局关于八路军即将重新开辟晋豫边根据地的指示;11月阳南县委派出韩国琦赴区党委汇报工作,带回了大军即将南下的信息,阳南县委指示阳南党组织为八路军南下开辟根据地准备地方干部、筹集粮草。就在同月,上级党组织为了加强阳南地区党组织的力量,为八路军重新开辟面积豫边根据地作充分准备,派赵子清再任阳南秘密县委书记。12月,久等不见八路军南下的崔松林,派儿子崔永华与郭国保速速前往区党委请示汇报。1942年1月中旬,二人作为八路军南进支队先遣部队的向导,随军南下。


1942年1月18日,八路军南进支队先遣部队进抵阳城,1月底,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魏维良,2月,阳城县抗日游击大队成立。2月初,中共晋豫一地委撤销了阳南县委和阳北县委,重新组建中共阳城县委,陆达担任县委书记。7月,由于日伪军早在交通要道、山口关隘建造了40多个碉堡、炮楼、据点,严密封锁南北交通,日伪军对根据地疯狂蚕食、扫荡,造成阳南、阳北愈加严重分割的局面,县委对全县的领导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为此中共晋豫三地委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再次分别设立中共阳南县委和中共阳北县委,直至1945年5月阳南阳北两县合并。阳南县委由李敏堂担任副书记主持工作,这个阶段是阳城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自然灾害严重,大量难民涌入,敌伪疯狂扫荡,斗争环境严酷的环境下,中共阳南县委在晋豫区党委、地委的就近和直接领导下,带领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充实区村抗日政权;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加抗战;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在政权稳固的横河地区推行减租减息;始终关注改善民生,提倡互助合作,大力抗灾度荒;开展互助互济,努力发展生产;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组织妇女防线织布,支持军需民用;强化区村抗日政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2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视察中条山地区来到阳城,同区党委和晋豫联防区司令部指挥八路军和阳城军民粉碎了日军的“五月大扫荡”,在枪杆会议上对重新开辟晋豫区作了重要指示,大大鼓舞了阳城军民的抗战信心。阳南县委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本着开辟一处、巩固一处的方针,派出得力干部深入农村,宣传动员群众,进一步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生产自救,组织民兵联防,创造出各种游击战法,惩治汉奸特务,一次次粉碎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抢劫活动,使得根据地不断发展连片壮大。同时阳南县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开展了整风运动,大大加强了自身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阳南根据地的抗战文化、抗战教育、抗战戏剧、抗战精神得到大力发展,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县委自身的领导能力。在阳南县委领导下,阳南县涌现出夜明珠李银保、爆炸大王李土生、妇女劳模李小俊、妇女之光上官小贞、合作英雄陈世铭等抗战英模,一大批抗战军民为夺取抗战胜利英勇牺牲。


1944年起,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抗日战争形势逐步好转,阳南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与阳北县委密切配合,抓住时机主动出击,反蚕食,反扫荡、反维持、反抢粮斗争步步深入发展,抗日斗争向游击区、敌占区步步紧逼,根据地不断扩大。八路军和阳城军民不断围困日伪外围据点,迫使敌人向城边收缩。下半年起,阳城抗日战争转入局部反攻阶段。1945年春,两县军民对日伪大举反攻,向盘踞县城的日伪军连续发起两次强大攻势,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阳城。5月,阳南、阳北两县合并,恢复统一建制,中共阳城县委、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重新组成,县委书记王竞成,副书记李敏堂,县长刘裕民。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反奸反霸,继续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组织民兵出征周边地区,动员参军参战,支援周边地区扫除日伪残余,迎来了全国抗战最终的彻底胜利。


中共阳南县委的组织架构和历史经验


1940年5月至12月,阳南县委属于晋豫三地委领导。到1941年秋,县委整顿恢复了19个地下党支部,三区以吉秀峰、原汝彪、张木林为领导的区分委、四区以吴从龙为领导的区分委始终坚持着党的地下斗争。这一时期阳南县委书记赵子清,负责人崔松林,县委委员也是崔松林。阳南县委在1942年7月至1943年3月属晋豫三地委领导,1943年3月起归太岳四地委领导。1942年10月,阳南县委下辖党支部25个,党员282人,1943年5月,党员发展到1100多人,1944年4月,有党支部65个,党员同1943年相同。1945年5月,有党支部90个,党员近1200人。1945年5月,阳南县委与阳北县委合并,组成中共阳城县委。这一时期阳南县委建立了组织部、宣传部、妇女工作委员会、民运工作队等工作机构,下辖6个区分委和县政府党团(党组)。


阳南县委领导抗战的历史经验,综合起来说就是毛主席一再强调过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在阳南县的具体运用。阳南县委经过斗争建立了最广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多种方法说服教育阳南地区地主中的许多进步人士参加统一战线,贡献粮食钱财,开办抗日学校,为抗战服务,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使得阳南抗战人力、物力、财力较为充足。阳南县委执行党中央关于抗日战争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组织民兵武装,开展民兵联防,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游击战法;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加紧生产,支援抗日斗争;组织妇女纺线织布,支持军需民用;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阳南县委始终关注农民生活,适时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解决了农民群众最为急迫的生存要求,为夺取抗战胜利集聚持久强大的经济基础。阳南县委遵照党中央指示,开展整风学习运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时代化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了自身领导能力,提高了共产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望。阳南县地处阳城南部山区,石厚土薄,交通闭塞;物产贫乏,人穷家贫。因此阳南县委抗战经验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那就是时时需要咬紧牙关,克服一切困难;时刻准备牺牲,坚持奋斗到底;磨死困死敌人,饿死渴死敌人,直至取得胜利。阳南县委领导抗战的历史经验是阳城地方党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发扬光大。


抗日战争的硝烟渐去渐远,阳南地区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还相对落后,还需要大力发扬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阳南抗战精神,建设富裕富足、文明美丽的阳南新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阳南贡献。青少年朋友们,努力啊!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