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8-29 08:42作者:项久雨来源:光明日报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产物、实践产物,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伟大创造上,展现出独特的历史特质与深厚的实践优势。 现代化知识体系的伟大创造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体系是由基本问题、研究范式、概念命题、理论阐释等构成的知识总体。长期以来,西方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知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知识变革,对西方现代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其中不少观点论述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将地方性知识“普世化”,将现代化条件“简单化”,容易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带来观念误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能够解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现代化基本问题与研究范式的建构。一定的知识体系总是在回应所处时代重大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坚持一定的理论原则,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阐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现代化实践的具体实际,批判吸收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建构起独特的研究范式。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化发展与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建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二是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点、具体国情规定的伟大实践,只有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深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现代化知识体系才能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与现实影响力。三是批判借鉴西方现代化研究的积极因素,合理吸收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廓清现代化进程中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等方面的关系,批判性地吸取西方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所建立起的理论,为建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有益支持。 现代化核心概念与学术命题的生产。概念命题是知识体系的基本标志。从总体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原创的、独特的理论命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概念范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命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重要特征、发展方向等重要理论问题。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纵深发展,现代化建设领域的标志性概念命题得以不断提出。例如,在经济建设领域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领域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领域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社会建设领域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外交领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些原创性的概念命题,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宝库。 现代化历史趋势与基本规律的揭示。对于规律的阐释与把握,是知识体系的说服力与解释力所在。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还体现在对于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上。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现代化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多样性的特点,反映出人类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方面,现代化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发展,历史必将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代化反映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潮流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现代化发展具有历史多样性。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多样的、丰富的、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现代化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注重现实,不能超越特定历史阶段和具体国情空谈现代化,不能抽象地、浪漫主义式地理解现代化。对此,必须尊重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人民探索符合自身历史文化特点与现实发展需要的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价值体系的伟大创造 任何一条现代化道路都凝结与展现着特定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价值体系是由现代化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所构成的整体与系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确立起的价值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现代化价值观念的超越,具有真实性、科学性、道义性的鲜明特点与价值品格,从价值层面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所在、优势所在,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人民性与道义性的鲜明特质。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与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现代化发展的性质、目的、方向、动力等基本问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发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并将这些鲜明的价值主张及其实践要求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追求。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展现出国家层面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富强,既指向国家的富饶强盛,又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成了经济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构成了政治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构成了文化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构成了社会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等。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展现出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价值取向。自由强调现代化发展中对必然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平等强调现代化发展必须注重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公正体现着现代化发展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崇高追求,法治强调现代社会必须遵照法律的规范与秩序运行。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现出公民个人层面的现代化价值准则。爱国反映出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敬业体现出对职业与工作负责的品格,诚信强调信守承诺、言行一致,友善是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这些价值准则都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相适应。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发展现代化社会、培育现代化公民提供了价值遵循。 现代化制度体系的伟大创造 制度体系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根本支撑,制度优势能够转化为现代化发展效能。国家治理现代化、物质生产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要任务。现代化制度体系建设,必须围绕着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展开,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系统完备、运行有序、科学有效的现代化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建立起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完善的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制定、任务部署、实践推进,因而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建立起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规定性。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围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夯实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与制度保证。二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思想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凝聚国家治理主体的政治共识、思想共识,明确国家治理的原则、目标、方向、策略,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三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凝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合力。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全链条中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国家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规则规范。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建立起推动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决定着现代化发展的程度、塑造着现代化发展的样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推动现代化发展上有着根本优势。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力推动物质生产现代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筑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基石,起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功能,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崭新的物质生产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亮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深远追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予以明确的制度规定,支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构建,推动现代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现代化发展更具效益、更有质量。 建立起推动社会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社会建设现代化,需要协调好秩序与活力、发展与治理等方面的关系,为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发展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推动发展更加充分的就业促进机制、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体系、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夯实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激发社会主体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是社会建设现代化的鲜明要求。通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社会发展的活力充分涌流,实现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总而言之,现代化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构成了有机统一整体,现代化知识体系是基础,现代化价值体系是内核,现代化制度体系是根本,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作者:项久雨,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崔利民)
文章分类:
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