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南县的减租减息运动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8-30 15:14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以战养战”、巩固占领区、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反复对华北抗日根据地清剿、扫荡、蚕食,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1942年5月和1942年秋冬,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疯狂大扫荡,1942年至1943年席卷华北地区的连年旱蝗灾害,周边难民大量涌入,阳南根据地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为渡过这一最困难的阶段,阳南县委在根据地领导了减租减息运动,保证了抗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今天的党史故事讲述阳南县的减租减息运动。


一、晋豫区党委在阳城开展减租减息减租减息试点,为阳南县减租减息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2年1月,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二度开辟晋豫边根据地进入阳城后,中共晋豫一地委1月初宣布建立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2月初重新组建中共阳城县委。6月底,针对日军疯狂扫荡和严重的旱灾给根据地生存造成的严重威胁;为从改善民生入手调动民众的抗日积极性,晋豫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和《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的决定》,派出区党委妇工委书记王竞成带队的减租减息工作团,在阳城南部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农村开展减租减息,简称“双减”试点。不久中共晋豫三地委成立后,派出地委青委书记石明等人连同阳城县委派出的干部,密切配合区党委工作团分别进驻柴圪塔、索泉岭、下寺坪、水头、临涧、上河、西交、观腰、暖辿等10多个村,开始双减试点。工作队进村之后,面对严重的自然灾荒和日军扫荡造成的农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从安定群众情绪入手,组织生产自救,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共渡灾荒。工作队员用扎根串联的办法访贫问寒,用党的政策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各村普遍建立了减租减息委员会(简称双减委员会)或双减小组,加强对双减工作的领导。发动群众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非常相似:一是贫苦农民几千年来深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认为自己命苦,不想斗争:二怕地主老财反攻倒算,穷人依旧倒霉,不敢斗争:三是认为自己种了“东家”(地主)的土地,搞双减是对“东家”无情无义,不愿斗争。针对群众这些思想顾虑,工作队发动大仇深的积极分子在双减会上诉苦,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通过积极分子带动一批贫苦农民组成骨干力量,召开群众大会,讲解政府的双减政策,发动群众同地主债主进行算账斗争。群众发动起来后,工作队和双减委员会普遍按照二五减租、分半减息的办法,减去群众的沉重的租息:地主出租土地的租额按照抗战前的租额减去25%,并要重新换约,利息按一分半计算,对农民积欠多年的重租予以免缴;凡是债主收息超过一倍的停息还本,达到两倍的本息停还;超过两倍以上又还不起欠债,被迫将房屋土地作抵押的,由地主债主无条件退还给原主。各试点村经过发动群众,贯彻党的政策,减租减息运动紧密结合生产自救;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得以改善;为阳南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打下了群众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阳南县委总结经验,扩大减租减息试点范围


1942年7月,针对日伪对根据地疯狂扫荡、蚕食造成的南北严重分割局面,中共晋豫三地委决定分设阳南阳北两个县委、县政府(办事处)领导抗日斗争。7月5日,为了深入开展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中共晋豫三地委在阳南县吉德村召开地、县委书记进行减租减息动员,区党委书记聂真作《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的工作报告,会后区党委工作团和阳南县委及时总结了柴圪塔村减租减息斗争。该村减租减息运动刚开始,一些地主老财散布“地主养活佃农”的谬论,驻村工作队员发动贫雇农同地主老财算账,开展了“到底谁养活了谁”的大讨论。该村有一个佃农叫王春贵,祖祖辈辈受地主得病压迫剥削,因为借了地主20元银洋,三年还不起“驴打滚”利息,无奈之下将自己的土地抵押给了地主,然后再租回来耕种,致使王春贵一家“滚过碌碡没米吃”,而地主却靠收租赚得仓满屯溢。王春贵在小组会上声泪俱下控诉了地主的剥削压迫罪恶,贫苦农民认识到地主不劳而获榨取民脂民膏发家,不是地主养活了农民,而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用血泪和汗水养活了地主。工作队组织群众召开大会,苦大仇深的贫雇农同地主老财开展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地主老财不得不表示执行抗日政府的减租减息法令。县委总结了柴圪塔村的经验后,决定在全县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派出一批干部进驻董封、次营、固隆、石臼、梁城、西峪、大峪、相音底等20多个村,扩大减租减息试点。同时抽调得力干部加强横河地区的工作队的力量,将减租减息重点转向长期欺压群众的千峰寺、铁盆嶂的恶僧僧首,为根据地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制造声威、提供经验。8月20日,晋豫联办颁布的《减租减息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出租土地的租额,一律按照原租额减少25%,债权人的利益收入,年利率不得超过15%(简称二五减租,一五减债)。阳南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区村干部学习、贯彻、落实,领导减租减息运动深入开展。


三、阳南县减租减息运动步步深入,为持久抗战集聚人力财力物力


1942年秋末,阳南县委县政府号召人民群众广开生产门路,开展大生产运动,千方百计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一面改善群众当下生活渡灾害,一面为坚持长期抗战积攒钱粮。县委县政府指示进驻各村的工作队员在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的同时采取五条措施,切实抓紧抓好生产自救。这五条措施是:一、开展借粮斗争,解决无米之炊,互助互济共渡灾荒。二、广开生产门路,靠山吃山,砍山货、采药材、搞运输,解决根据地群众的生活困难。三、组织妇女纺花织布,解决军需民困,每纺10斤棉花,只交布3尺,余下归己。四、组织合作社,开展多种经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五、开展劳动互助,大力开荒种地,夺取来年丰收。11月,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双减工作的深入,阳南县委决定将阳南县减租减息委员会改名为阳南县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救会或农会),由崔松林任主席,丁野任副主席;各区村的双减委员会改为区村农会。


1943年1月18日,阳南县寺坪、横河、水头、劝头等村的3350余名群众在晋豫联办驻地柴李圪塔大庙举行群众大会,联合斗争千峰寺、铁盆嶂两寺恶僧。两寺主持恶僧多年来欺凌良善,霸占地产残酷榨取当地贫苦农民和佃户的血汗;横河一带方圆40里的山场和土地均被两寺恶僧占有,仅耕地就有3000多亩。不法恶僧对贫苦农民出租土地,高利盘剥,心狠手辣,惊心动魄;更可恶的是还享有佃户女儿的婚嫁初夜权,有史以来群众恨之入骨。晋豫联办和阳南县委县政府根据边区政府修正后的土地使用条例,接受群众要求,决定除给两寺僧侣留下一份土地维持生活外,其余土地无偿分给贫苦农民。2月21日,晋豫联办和阳南县委县政府在千峰寺勒碑告示民众(石碑尚存),两寺罪大恶极之恶僧僧首被政府处决。这次斗争大会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阳南县的双减运动。阳南县委县政府两次培训减租减息骨干500余人,进驻第二批农村和游击区可以掌控的农村开展双减运动。1944年12月,阳南县委县政府召开农会干部扩大会议,总结一年来的减租减息工作:全县农村普遍建立了农会组织,贫苦农民自觉起来投入减租减息斗争;不少地主债主低头认罪,表示愿意按照政府法令减租退租,有些还加入了抗日行列,扩大了统一战线。农会会员达到14200人,有300余人参加了抗日部队,4000人参加了民兵,11000余人参加了互助组,仅开荒就增收粮食3000余石,近万名妇女一年纺棉花64000余斤,织布27000余匹,合作社发展到48个,社员增加到17000人;全县根据地小学发展到200多所,办起冬学230多所,业余剧团发展到12个。阳南县委决定除过敌占区和少数接敌区外,发动群众普遍铺开双减运动。自1942年冬天以来,首先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阳南县横河一带的减租减息斗争成绩显著,下寺坪原有176户人家,贫农占17%,中农占40%,富裕中农占29.5%,富农占9%,地主占5.5%。经过减租减息贫苦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上升,达到中农生活水平的占到45.4%,达到富裕中农生活水平的占到33.8%,贫农下降为9.8%。经过减租减息的阳南县农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持久抗战所需的军需民困初步得到解决。


1945年4月,阳南县委县政府召开巩固减租减息成果扩大干部会议;要求各级干部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教育农民树立民主意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整顿基层政权组织和农会组织,把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吸引到农会中来,选拔优先分子担任领导,搞好查租查息工作,用以巩固双减成果。对运动搞得不彻底的村和尚在开展的村要狠抓减租减息;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接近敌占区的村庄相继解放,要有主要领导带队深入进行减租减息运动;要把双减运动同当前的春耕生产结合起来,夺取当年农业好收成。


阳南县的减租减息斗争由开始试点到扩大试点,直至在除过少数敌占区农村以外全面铺开,发展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民生活,渡过了严重灾荒,为坚持持久抗战集聚了人力、财力、物力,熬过了阳城抗战最困难的阶段,同时也为1946年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教育了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土改运动是一场势如暴风骤雨的群众运动,减租减息运动就是这场运动的序曲。从1944年后半年起阳城抗战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春转入全面反攻,4月13日日本侵略者被赶出县境,全县解放。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