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南县的敌后游击战争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9-25 15:30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抗战时期坚持运用的三大法宝之一,游击战争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阳南县是晋豫边和太岳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大力建立各种抗日武装,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游击战争,组织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抢粮斗争,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和抗日政权,保卫了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今天的党史故事讲述阳南县的敌后游击战争。 一、大力建立各种抗日武装和民兵组织 1941年6月,“十二月事变”后隐蔽在阳城县上义村赵克红家的共产党员、原晋城牺盟会干部樊岗同赵克红、吴从龙、武雷等人,在阳南地区党组织负责人崔松林支持下建立了抗日工作队(又称樊岗工作队),成员110余人。主要活动在阳南地区广大农村,宣传群众抗日救国,组织群众坚壁清野,恢复建立农村自卫队,打击土匪汉奸,配合抗日部队作战,秘密建立地下情报站,及时为党和抗日队伍提供情报。10月,为配合八路军南进支队进入阳城准备地方武装,在阳南地方党和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八路军干部孙世友、张翼和阳城爱国青年学生杨刚金、张隽升等人,分别成立了析城青年营和阳城青年抗日游击队,活动在阳南县西南部山区,在这些地区重新点燃了武装斗争烽火。12月,晋豫区党委为在八路军重新进入阳城后能够迅速开展各项工作,抽调了近百名县、区级干部造成阳城县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李敏堂为指导员,不久随军南下进入阳城,参加重新开辟根据地的斗争。1942年2月,阳城县抗府整合樊岗工作队和部分阎锡山东府保安队归顺人员,在西冶村成立了阳城县游击大队(简称县大队),由县抗府县长魏维良任队长,时新会任副队长,这是阳城县实力最强的抗日武装;当年7月阳城县分为阳南阳北两县后成为阳南县大队,在阳城抗战中功不可没。2月,活动在阳城南部山区的“工合”在鞠抗捷的组织发动下,为了配合八路军南进支队尽快打开抗日局面,在桑林、西冶一带组建了“工合”自卫队,在石臼党支部配合下发展到100多人枪;配合八路军三八六旅十七团围剿蒋阎反动武装,组织群众反扫荡,进行艰苦的抗日武装斗争。3月,阳南地区各区建立了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和抗日基干自卫队(简称基干队);7月后阳南县各区以这些抗日武装为骨干,成立了区游击队和武装工作队。各个区村的民兵组织也纷纷建立起来,成为保护群众,打击日伪的地方武装力量。1942年11月,阳南县委县政府在驾岭护驾村召开地方武装检阅大会,成立了阳南县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统一领导县大队和区村的抗日武装。同年冬天,阳南县委县政府整顿民兵组织,将立场动摇、有投敌嫌疑、出身和社会关系复杂、战斗能力不强、不积极参加武装斗争、不服从命令、不遵守纪律的人员清理出去。此次整顿审查严格,认真仔细,对符合条件的民兵重新造册登记。整顿后阳南县有民兵1379人,步枪58支,土枪654支,小土炮8门,自制榆木炮27门,子弹5000余发,手榴弹150多枚。多数民兵配齐了长矛、大刀,人手一件武器;并按照营、连、排、班组织编制。整顿后的民兵战斗力大为增强,在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捉拿汉奸、发动群众空室清野、掩护群众转移等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开始阳南县民兵逐步发展壮大,武器不断充实,成为打击敌人、粉碎日伪扫荡、保护群众的一支有力的地方武装。1943年3月,阳南县建立民兵联防指挥部,将邻近三、五个村的民兵组成一个联防区,成立联防指挥部,做到了庄庄有联防民兵,村村有联防站,区区有联防队,全县成立了30多个联防指挥部,全局一盘棋,一方一战事,各方共驰援。这些抗日武装和民兵组织是阳南县是阳南县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 二、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抗战 1942年2月开始,阳城县抗日武装配合八路军消灭了蒋介石和阎锡山的东府西府和多股土匪武装,为开辟根据地扫清了障碍。1942年秋冬起,日军对阳城治安强化统治日益加剧,蒋介石阎锡山的府西府先后建立,大批土匪为害一方,阳城日伪、蒋、阎多种政权并存割据,百姓苦不堪言,阳南地下党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明为日伪办事,实为抗日服务的“两面政权;或是派人打入敌伪内部,开展秘密情报活动。1953年4月,董封、次营联防民兵机智勇敢生擒因飞机故障降落在董封的两名日军军官,受到太岳第四解放区的表彰和县政府奖励。1943年7月,阳南县地方抗日武装在瓦屋头围困国民党顽军黄家瑄部10多个小时,黄部400余人被缴械。太岳军区四分区分配给阳南参战目标民兵步枪108支,手榴弹、子弹多发,分配给阳南县独立营(县大队改称)部分掷弹筒、电台、各式步枪。此次战斗不仅使阳南民兵武器达到改善,而且使得战斗力得到加强。当年秋,东冶民兵在队长宋新正带领下,数次趁夜色拆毁了日军在安阳、官道修筑的护路护线(电线)炮楼,使得日伪再次修筑护路护线的计划彻底落空。这年冬天,为了打击敌伪组织的猖狂活动,阳南四区抗日区公所一夜之间破袭献义、清池、演礼3个敌伪村公所,其中某些伪职人员答应暗中配合抗日政府活动。1944年秋,阳南阳北地方武装和联防民兵在秋收秋种大忙时节,对日伪军发动了秋季攻势,围困敌伪军据点碉堡,有力地保护了群众秋收秋种,配合了抗日政府秋屯(秋征)藏粮工作。从1945年2月起,阳南阳北地方武装和民兵加紧第一次围困敌伪开始反攻的准备,2月10日至3月底,发动对日伪据点的第一次围攻历时50多天,作战50余次,解放村庄50余个,迫使日伪军从30多个边沿区据点撤退。4月初,阳南阳北军民发起第二次围困战役,13日盘踞阳城5年多的日本侵略者被赶出县境,阳城解放。阳南县军民坚持持久游击战争,布下了陷敌于死地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以上列举的仅是阳南敌后游击战争的部分战例。 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根据地的建设巩固 消灭敌人,保护群众,保卫根据地建设和巩固是阳南抗日武装的主要任务的任务。1942年春夏至秋初,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大队、三区游击队、沁河游击队、工合自卫队,配合八路军十七团主力剿灭了盘踞在黄龙庙的“天仙庙道反共救国仁义社”发动民团;为南乡群众除了一大祸害,为开辟巩固根据地扫除了一大障碍。1943年1月,县城日伪军纠集各据点600余敌人在农历新年之际到固隆一带抢粮。遭到固隆、白涧、泽城联防民兵伏击,民兵缴获敌人抢劫的大批财物,由群众认领还家。3月19日,日伪军140余人到苏村抢粮,遭到当地民兵夹击,夺回粮食2000余斤,耕牛30余头,被子、包袱、土布无计。1944年4月,阳南县民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劳武结合,保卫春耕,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和日伪军作战211次,打死敌人40多个,活捉40多人。广大群众看到民兵为保护自己春耕生产不顾生死,纷纷将减租减息运动中获得的果实(银元、首饰等物件)拿出来,并且捐献粮食,为民兵购买枪支,兴办小型兵工厂,壮大自己的武装。10月,县城敌伪军掩护其组织的挖矿队一早来到元洼岭矿洞偷挖铁矿,四区联防民兵配合八路军将其包围,打死敌人18人,缴获枪支、算盘、大秤、箩筐等诸多物资。1944年8月,日伪军在白桑向群众强征小麦两万余斤,准备运往县城,阳南县三分区民兵闻讯后,在敌人必经之路设伏,将这些小麦全部夺回。同年9月上旬,阳南民兵闻讯日伪军要扫荡阳南根据地和抢劫粮食,并在张庄、石圪节等地建起前沿兵站,埋锅造饭,为扫荡抢粮作准备。阳南民兵当即配合八路军十八团行动,趁夜色袭击敌伪兵站,粉碎了日伪扫荡抢粮计划。同年10月,阳南县各区根据县委县政府指示抓紧征收秋粮的指示,在县区武装和民兵配合下 ,一面抓紧完成秋征任务,一面掩护群众抢收抢种;在敌占区县委县政府采取游击队和民兵配合政府武装征粮的办法,使得敌区大部分村庄完成了征粮任务。阳南县游击战争有效地保卫了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安全,保证了抗日政权在战争年代能够有效运转。阳南敌后游击战争涌现出大批优秀模范,许多英烈光荣献身,在此不再赘述。武装斗争的能量是巨大的,影响是无法统计的;丰功伟绩镌刻在阳南大地上,铭记在阳南人民群众的心目中。 阳南县坚持持久敌后游击战争,团结了群众,打击了敌人,赢得了胜利,有力地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党和抗日政权的安全,保卫了根据地的开辟、建设、扩大、巩固,历史证明,武装斗争是坚持持久抗战最重要的手段,阳南抗日武装虽然只是地方武装,但也足以证明“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凭栏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