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头村的红色印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2-07 16:06作者:尚建朝来源:晋城党史网 今年“七一”前夕,单位党总支安排我们去高平市南城街瓦窑头村进行参观学习。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有一种亲切、熟悉和温暖的感觉拂过心头,因为我联想到了瓦窑堡。 瓦窑堡是陕北延安市的一个红色革命圣地。1935年10月,伟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战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上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瓦窑头,瓦窑堡,仅仅一字之差,仿佛孪生姐妹,同为红色村落,怎么能不让人心潮澎湃,渴盼拜谒呢! 2022年6月30日,我们一行14人顶着零星小雨,从晋城市驱车向瓦窑头村奔去。坐在车上,先在网上做了个大概攻略,知道瓦窑头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8公里处,面积2.5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历史光荣。1926年至1938年间,这里分别走出了高平县第一位共产党员袁致和、组建了高平县第一个特别支部和农民协会、成立了中共高平县第一个党支部! 宝贵的红色资源,必然会成为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在高平市南城街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瓦窑头村大胆实施“四块地”改革,对凋敝的民居进行了集体回收,对革命旧址进行了保护、修缮、改造,新建了烈士纪念馆、红色广场、红色食堂、时光之城主题民宿、微型党史馆、农史馆、军史馆等等场馆,将情景表演、团建活动、传统文化体验进行了无缝对接和融合,精心打造出了一条“沉浸式”红色教育精品线路,热烈地欢迎着四海友人登临凭吊,感受历史,以便于热血赤子们能不负韶华,创新创业,撸袖实干,跟党奋进。 我们的中巴车缓缓地停在了瓦窑头村烈士纪念馆门外。快步攀登上一溜台阶,一座黄色琉璃瓦覆顶,四角飞檐脊梁走兽的烈士纪念碑碑亭巍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亭子正面的柱子上有一副黑底白字的楹联:追先烈英勇杀敌争取民族解放;悼英雄牺牲奋斗获得全面和平。横批是:千古流芳。1946年3月,为了纪念袁恭安、王德敬、王余勇、王根成、袁修仁、苏占俭、袁五孩7名为国捐躯的烈士,瓦窑头村修建了这座纪念碑。碑身质地为石灰岩,高240厘米,宽61厘米,厚23厘米;碑首呈方形,上面雕刻着浮雕双龙祥云图案,两边刻有四季花草和军民图。纪念碑坐落在古色古香的四角亭里,碑文铿锵有力振聋发聩:“凡人都有死,但死者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为个人私利而死,则毫无价值;为国家民族而死则才是真有价值,而其精神气节,值得表扬于后世。自日寇侵略我国以来,幸赖中国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人民抗战,与敌顽坚(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前仆后继,所在皆有。我村抗日干部,为抗战而殉难者,如烈士袁恭安民国三十六年任林县公安局长时,敌人陷城而阵亡;袁修仁、王德敬于民国二十九年在左权县工作,王根成在长子县新华报社服务,苏占俭在敌区工作,均先后英勇牺牲;袁五孩当民国三十四年敌人从我县败退时,在北赵庄围困敌人而阵亡;王余勇在本县工作,到原村与土匪遭遇而殒命。这些为国家、为人民而壮烈牺牲的烈士,实令人感慨追念不已。今者日寇投降,和平实现,我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享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与我诸先烈的牺牲奋斗,是分不开的。现我合村人民,饮水思源,特把诸先烈勒碑,以志永垂不朽!” 阅读碑文就是回忆历史,就是悼念英烈,就是心灵的震撼和救赎。默默地向烈士纪念碑鞠躬致敬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跟随导游走进了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分上下两层,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时代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世纪风云变幻图画。纪念馆一楼进门大厅便是三座浮雕塑像,正中央的那座塑像,是袁致和神色凝重地和战友们一起战斗的场景,他身先士卒地走在最前面,身后则是群情激昂以各种农具作为武器的广大民众。 导游的声音把我们带入了往日的峥嵘岁月。1923年,高平县瓦窑头村人袁致和考入山西省立长治四中读书期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接受革命思想;1926年4月,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周玉麟到长治各学校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组织时,介绍袁致和加入中国共产党,使他成为了高平县第一个共产党员;1927年1月,根据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发展党员的规定,袁致和秘密发展袁凤鸣和李子修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高平县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高平特别支部(简称特支),袁致和任书记;1927年2月,袁致和联络高平在外地上学的进步青年学生,在县城瑞云观成立了高平留潞学生联合会;召集袁凤鸣、袁凤岐等人在本村玉皇庙成立了瓦窑头村农民协会…… “从1926年到1949年,村里先后涌现出革命先辈近百名,共产党员60多名,参军参战者40多名,革命烈士12名。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瓦窑头村走出去的老党员,都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高级领导干部,袁致和、袁少华、郭肇修等同志,还受到过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导游介绍道。 高平市瓦窑头烈士纪念馆中最令人动容落泪的是,墙上的革命家族比比皆是,他们父亲带领儿女,媳妇鼓励丈夫,长兄表率弟妹,在血雨腥风中向我们缓缓走来。其中,袁致和家族参加革命斗争的人数最多,叔父、妻子、胞弟、3个妹妹、3个堂弟、儿子、侄子和前妻共计13人之多。烈士的英魂并没有走远,馆中的LED情景剧,真实地反映了95年前“驱陈倒刘”的那段历史,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人民的斗争热情和磅礴之力。还有高平关阻击战的情景模拟,现代化声光电的综合运用,与导游深沉激昂的讲解融化为一张巨大的帷幕,把我们笼罩了起来,不由得我们就沉浸到了那些峥嵘的历史岁月之中,想起了秦赵高平关争雄,想起了赵匡胤单骑独闯高平关向高老鹞借人头,想起了八路军第十七师在此沉重打击日寇的战事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士! 走出烈士纪念馆,我们看见院子里的红色革命元素特别浓烈,墙上描绘着百余幅图画,如南湖红船、井岗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雪山草地、延安宝塔、红心向党、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神舟飞天等等,一幅幅图画还原了一个个光辉年月,串起了我们经历过和未经历过的历史时刻,用雄辩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导游带领我们向革命烈士公墓和致和广场走去。 沿着弯弯曲曲的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烈士公墓。袁致和的坟茔是单独的,高高的墓碑述说着他的丰功伟绩。距离他的墓地不远的地方,有几十通墓碑竖立在路边的墓园里,青褐色的碑面上,镶嵌着一颗颗红色五角星,碑的正中央横刻着“***烈士之墓”的字样,他们头枕青山,面对故乡,默默地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英雄在天有灵,您们一定知道,近年来,瓦窑头村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迎来了别样的新风景。村里投资1500余万元,对袁致和、袁凤鸣、王家瑞等革命先辈们的故居以及早期革命旧址进行修复,完成了革命学校、红色食堂、旧物展览馆等等新的景观工程。基于瓦窑头村巨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它先后获得了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晋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平市国防教育基地、高平市干部教育基地、高平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等等多项荣誉称号,每年清明、七一、烈士公祭日等祭悼英雄的日子里,都会有众多的单位和个人前来参观学习,深情缅怀。人民怎么会忘记您们呢!我们将会义无反顾地继承起您们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紧跟党走,造福家乡的遗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撸袖苦干,追梦奔跑,筹谋好振兴乡村这盘创世未有之大棋局。 告别烈士公墓,走不多远就来到了致和广场。广场修建在山坡上,左边竖立着王致和的铜像,他神采奕奕,目光坚定,衣袂飘飘,正大步流星地走向远方。在他的注视下,我们撑开党旗,挺直身子,举起右手,重新温习了入党誓词,声音洪亮,感情充沛,心系先辈,初心坚强。山坡四周的墙壁上,是村子里各个时期杰出共产党员的红色画像和青碑简介,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故乡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广场右边的山体上,就记录着村里12位烈士的英名和事迹。 善恶分明忠厚淳朴的父老乡亲们心里都有杆秤,他们不会让自己的英雄儿女寂寞孤单冷,所以才会克服重重困难,把自己的亲人们聚拢在广场四周,让他们都能随时随地谈谈心,看看景,关注自己的家乡,祝福自己的亲朋! 从广场上走下来,没多远就来到了原来的老村——现在的红色革命宣教区。村口的阁子现在变成了关卡,一名身着灰布军装的老八路,手里拿着道具步枪向我们要口令。他身旁是一道木头栅栏,栅栏后面是阁子的门洞,门洞两边的墙上写着勾了白边的黑字标语:“拥护八路军,团结老百姓。”我们对上了导游告诉我们的通关口令后,老八路才示意我们可以进入瓦窑头村。 穿过阁子门洞,眼前是一座敞亮的大院,一群大妈早已经扭起了秧歌。她们在热烈欢快的《南泥湾》歌曲中,手拿红、黄、绿三色扇子,身穿土布蓝底白色花衣或灰色对襟衫,一脸欢笑尽责尽力地做着本职工作。环视大院四周,院子最左边的一间屋子门外挂着“瓦窑头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牌子,门前的菜畦里种着一些辣椒、西红柿和小葱;中间的一间屋子是医疗室,紧挨着它的一间屋子则是商店;屋前的空地上摆着几架纺车,有人在那儿纺线,还有人在纺车旁边的石桌前纳鞋底。院子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它正站在秧歌队后面为她们加油。院子的最右边是一片小竹林,叶子还是嫩黄色,看来它们是新栽的,还没有适应环境焕发出生机,但枝叶上的雨珠却和老树上的一样,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颗颗珍珠在晶莹闪烁。院子外围,则是一些国槐和很有些沧伤感的农村老屋。一曲跳罢,我们热情地为大妈们送上了掌声。 她们都是训练有素的群众演员,放下扇子就拿起了供游行中使用的写着口号标语的长方形小旗,塞到了我们手上,用大家不是听得很懂的高平腔说:拿着,跟着走。“驱陈倒刘”示威游行开始了。十几位敬业心强声音分贝高的大妈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一支临时游行示威队伍,她们早已经展开了白布横幅:驱逐陈乃蓉,打倒刘干臣。热烈庄严的氛围笼罩着全场,我们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她们喊起了口号,穿过了村街。街道两旁的墙壁上,题写着火红的标语,比如“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瓦窑头红色革命旧址”“红色食堂”等等,时刻都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修葺一新的先辈们的老屋灰砖青瓦,高大明亮,砌石简练,窗棂生动,它们以一种亲切朴素的姿态,迎接着游子们的到来。转过围着石栏杆和铁链的水塘,游行队伍来到了民宿馆门前的一株古槐下,方才告一段落。 我们随着导游参观了几座大院。 命名为“时光之城”的院落是一座平常的农村四合院,走进去却能感受到它的不平常。大门门洞的地面上铺的不是晋东南常见的青石或砖块,而是在以鹅卵石衬底的平面上,镶嵌着十几盘几十年前农村常用的小石磨。踩在石磨上面,我立刻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不仅用这些小石磨磨过煎饼汤,而且还用大石磨磨过玉米面,用碾子碾过米,牵着牛驴拉着碌碌碾过场。我还想到了革命年代的支前场景,咱们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勤劳忠厚的父老乡亲们用这些原始的工具支撑襄助而成功的呀! 时光之城是一座民宿四合院,它打造了四套不同风格的起居间。比如民国风格的房间里,一楼的墙壁上挂着民国时期当红的电影明星月份牌,地上摆着进口的沙发和茶几,电话机搁置在高脚凳上,充满了时尚和摩登的气息。楼上放置着宽大舒适的席梦思,还有洁白硕大的浴盆,当然,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高贵身份的标配。在另外几间现代风或复古风的房间里走马观花地扫了一眼,我们就下到了院子里。见我们的兴趣不在这里,导游就带领着我们向微型党史馆和农史馆走去。 微型党史馆所在的院子虽然不大,但却种类齐全。院中的房屋都各自命了名,为的是表达不同主题的需要。比如“朱德起居处”,屋内的墙壁上就布置着朱总司令在高平一带活动的资料信息,当脚底还有他老人家正在部署研究作战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感人。我们走进了一间间小屋,深深地被制作者挂在墙上的贴画所打动。“救国大业”屋子里,老一辈革命家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中流砥柱,他们誓死也要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间;“建国大业”屋子里,布展着党和军队与人民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图片,把参观者带到了那个火红的岁月;“强国大业”屋子里,两弹一星与潜艇振奋着人们的神经,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抗击“核讹诈”的最重要法宝;“强国大业”屋子里,神舟飞船往返于太空,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家书抵万金”屋子里,赵一曼和方志敏的信件被放影机投射在墙上,向我们诉说着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中央一号文件”屋子里,展现着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连续19年不曾中断的党的深切关怀和坚定决心;“土地改革”屋子里,记录着瓦窑头村从上世纪40年代到1980年土地下放,乃至到今天土地流转所经历的光辉岁月;“初心映党旗”屋子里,预备党员高举着右手对党宣誓,血染的党旗迎风招展庄严肃穆;“人民公社”屋子里,那些几十年前供销社中和老乡家里不可或缺的老物件勾起了我们的联想:改革开放就是好啊,人民走进了新时代! 微型农史馆的布置很有特色,两面山墙的墙壁是折叠式的木板结构,木板上搁置或者悬挂着千百种植物的种子;许多各种造型的瓶子从屋顶上垂落下来,它们里面也盛满了种子,这种布展结构不仅节约了空间,而且还增加了亲和度。农史馆的墙壁上有一段座右铭式感悟警语:所有的种子,破土而出的时候,不会去想,遇到的是风雨,还是阳光,它只知道,向上,再向上,最终会开花结果;如同瓦窑头的革命火种,历经风雨,穿越黑暗,从羸弱到旺盛,从稚嫩到成熟,从星星点点到燎原大地。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瓦窑头村紧抓有利契机,投资完成了致和广场景观提升、红旗雕塑、纪念影壁、红色主题形象街和多功能红色报告厅等项目工程,建成了3个小游园,天然气覆盖了全村,村民们享受到了集中供热,完成了厕所改造,修建了停车场和高标准旅游厕所,对3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绿化,柏油路畅通连接了梨园、琚庄等村的道路,为接待自驾游和团队游创造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2015年,瓦窑头村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玉露香梨尝到了甜头。2019年,瓦窑头与其周边的梨园、南韩庄、琚庄、掌里等村流转土地2200亩,引进推广省农科院拳头产品玉露香梨,每家因此不仅能够获得每亩7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而且农闲时节还可以在果园里打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达到了百万元以上,好政策和高科技的强强联手,产生的结果那就必然是农民得实惠,大家喜洋洋,拼搏振兴路,合村奔康庄! 2021年,瓦窑头村引入了专业运营公司,设计完善了一条沉浸式红色教育精品线路,使红色教育功能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现在已经形成了集红色教育、军事体验、休闲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通过半天参观考察、体验互动和探索思考,眼前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看到了利民惠民措施的多样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并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崛起之路、宏伟愿景和美丽乡愁。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打下了江山,创造了和平发展的有利氛围,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惠利于民,乡亲们科学创新撸袖实干坚韧顽强,一条新路子已经被瓦窑头村人蹚了出来。作为一个红色新农村的代表,它的楷模作用必将会发挥出青鸟殷勤唤春住,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局面! 为了表达我对瓦窑头村之行的崇敬和欣慰之情,特赋诗一首与大家共勉: 瓦窑头夏行 合村圣迹美名扬,千亩香梨待客尝。 先辈仁人创大业,后侪志士谱新章。 流年碎影忆贫苦,蹚路高歌报盛昌。 青帝偏心甘露润,四时御赐百花芳。 我们盼望着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丽风光常驻人间! (责任编辑:李天伟)
文章分类:
党史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