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阳城籍长江支队队员时新德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4-07 09:20作者:张双喜 李长仁来源:晋城党史网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时新德之子时宪以《艰难时期显品德》为题撰文说,他含泪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长江支队》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的父亲时新德就是“长江支队”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他父亲一生经历了千难万险,经受了千辛万苦,为党工作了40多个春秋,终因积劳成疾,过早地长眠在了他的第二故乡——八闽大地。


郑跃峰01.png



时新德(1921年-1979年)


时新德,1921年3月生,山西阳城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江河抗日民主政府助理员。1945年阳城解放后,1946年任孤山行政村村长、江河乡农会主任,1947年调任阳城三区教导员,后任五区区委副书记。1949年3月参加“长江支队”南下福建,编队职务为区委书记、指导员,到闽后任长乐县三区区委书记。之后,先后调闽侯专区和河南三门峡水利工程局、福建林学院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挂职长乐县委副书记,后任县委书记。“文革”期间,时新德身心遭受严重迫害和摧残,在左眼被打失明的情况下,仍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义无反顾成功地制止了一场严重武斗事件。被福建省委“解放”后,时新德任福州大学政治教育系党委书记。1979年,时新德获得“新生”不久便不幸因病与世长辞,年仅58岁。


初露头角


1921年3月,时新德出生在阳城县东冶镇南寺沟村南辿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弟兄三人,他排行第三。幼时,他在家里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靠给别人放牛度日,雇主只管吃不给工钱,还生怕丢了“饭碗”。


时新德从小深明大义,情系乡邻。1943年老家天旱遭灾荒,他随老乡逃荒到沁水、翼城,在一个山村落脚后,深得当地老百姓信任,大家都推举他当了村副(村副主任)。当时,他孤身一人,为了便于工作,村里人给了他捐了被褥,让他住在大庙里。就这样,他一个逃荒的外乡人既当“官”又劳动,艰难度日。


灾荒过后,老家年成好转,乡亲们眷恋故土,惦念亲人,开始陆续返乡。可是,也有不少人遇上了麻烦。当初逃荒时为了活命,有的把闺女、媳妇卖给了当地人,有的在当地成了家,很难返回老家。为此,老乡们找到时新德,说他在那里熟人多,说话顶用,求他到沁水、翼城替他们向当地政府求情,让人家放他们回去。对此,时新德感同身受,千方百计地将那些闺女、媳妇们都救赎回了老家,大家都非常感谢他,称赞他是个大能人,大好人,大恩人。


投身革命


土改工作中,时新德思想进步,表现积极,把自己的人生与革命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担任孤山行政村村长、江河乡农会主任期间,有勇有谋,工作有方,领导穷苦人翻身闹革命,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分房产,把土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时新德不徇私情,爱憎分明。他有个舅舅是富农成分,时心德照样组织群众进行批斗,要求他舅舅把家产和田地交给政府,按政策分给贫下中农,但他舅舅就是不肯,他去他舅舅家里说服动员,他舅舅拿起钩担就打,把他撵出大门外,他义正词严地说:你打我是家法,我斗你是国法,分你的田产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你要再执迷不悟与党和政府对抗,绝不会有好下场!最终,他舅舅的田产在他公正无私的主持下,全部按照政策得到处置。


时新德对革命坚定不移,对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群众拥护,深受上级信任,二十来岁就担任江河抗日民主政府助理员,1946年任孤山行政村村长,1947年调任三区教导员(区党委书记),秋后又调任五区区委书记。


1949年3月间,阳城县委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动员和组织干部南下,支援“新区”建立革命政权,全县共有108名干部参加“长江支队”。组建“长江支队”工作中,时新德义不容辞,积极报名,受到县委、县政府热情赞扬,使他如愿成为“长江支队”的一员。3月9日,“长江支队”从阳城东关玉皇庙集中启程,在人民群众的夹道欢送中,胸戴大红花,斗志昂扬,长途跋涉,辗转8省56县市,历时100多天,行程6000余里,最终抵达福建省长乐县,从此也开始了新的人生。


峥嵘岁月


到达长乐后,时新德服从组织安排,担任六区区委书记,他克服一切私心杂念,马不停蹄地到岗任职,迅速摸清情况,立即开展工作,且工作有方,成绩突出,把毕生的热血都抛洒在了八闽大地,于60年代初就升任为长乐县县委书记。令人遗憾的是,正当他年富力强大有可为之时,“文化大革命”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文革”开始后,身为长乐县委书记的时新德(当时任福建省委派驻厦门大学工作队队员)自然就成了县里头号走资派,县城街上迅速贴满了“打倒时新德”的大字报。被造反派带回长乐后,在县大礼堂他被迫双膝下跪,头戴高帽,脖子上挂着大牌子,无休止地接受批斗和游街。他13岁的儿子跟着农家的同学躲在礼堂后楼偷看,被造反派发现后,在同学的掩护下才侥幸逃脱。晚上,造反派将时新德押送回家,还要在家门口喊一会口号才肯散去,之后一段时间天天如此。


郑跃峰02.png


1950年5月31日,阳城县委书记李敏唐(前排左一)与时新德(前排右一)在长乐梅花海边合影


时宪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半夜,县委大院外突然传来枪声,还有人猛推县人委的铁大门,发出刺耳的撞击声,稍后,邻居的一个县委副书记(当地人)找到时心德,悄悄地不知说了些什么就走了,第二天早上,这位副书记的家已空无一人,只见副书记乡下的亲戚们神情紧张地把东西搬走了。


运动升级了!时新德被造反派轮流揪到各公社批斗,头上被打出好几个大包,肋下都是伤痕。好几天后,时新德才回家住了一睌,第二天又来了一拨造反派将他带走。时宪记得,那年八月盛夏的一天晚上,听同学说街上有一群带枪的造反派,时宪立即去看,挤在人群中他看到,造反派的刺刀上挑着用被单扯成的布条,高喊着他们抄了头号走资派的家,刀尖上飘着的布条,正是时宪在南平时寄托在军队托儿所里盖的被单。跑回家后,时宪看到的是翻箱倒柜、连锅碗都不放过的一片狼藉,从此时新德下落不明。


群众派性愈演愈烈,有一次农民进城声援被围攻的学生引发了武斗,造成有人被打死亡的严重事件,即所谓的长乐农民进城事件,进一步激起了两派群众更为仇视的情绪,一场更大规模的武斗一触即发。那时双方都有武器,若要再开打就将是一场更多人伤亡的惨剧。面对严峻的形势,时新德在造反派把他关在乡下,给他列出一百条“罪状”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同关在一起的两位县委副书记紧急商讨对策,他坚定地说:“现在我们都还是县委常委、书记、副书记,还没收到免职令,这么大的事无论如何不能不管,不管就不是共产党人,拼了命也要阻止这起冲突啊!”达成共识后,时新德安排大家迅速分头行动,与当地的党员干部和乡村名人苦口婆心地做两派群众的工作,终于成功阻止了一起即将爆发的严重武斗事件。


不幸的是,长乐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时新德和夫人都被关进所谓的“学习班”接受审查。在残酷的“审查”中,时新德遭到凶残的折磨和毒打,直至左眼被打完全失明。幸运的是,还在“学习班”没完没了的“审查”中,福建省委“解放”了时新德,并任命他担任了福州大学的系党委书记。


追思英灵


时新德,一位普通的“长江支队”队员,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和令人肃然起敬的老革命老干部。时新德,1979年6月22日,带着一身伤残和终生对的党忠诚,长眠于他的第二故乡——福建省福州文林山。时新德,五十八岁英年早逝,匆匆地走完了短暂的一生,但他高尚的人格和光辉的业绩,却给家乡人民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大力宣传和大多数人知晓“长江支队”也就近年来的事,宣传的也大都是他们不忘初心、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壮举。其实,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远离故乡,南下后默默忍受的磨难、许多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时新德所到的长乐县城,坐落在靠近闽江入海口处,抬头就能望见山顶那块狮首造型的巨石。就是在这片热土上,时新德默默奉献了30多个春秋,从离开家到临终都没顾上回过一次老家。


刚到长乐,由于工作忙,又经常下乡,家里的许多琐事都得由老乡和县委的代劳。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连饭也吃不饱,他穿着打补丁的衣裤,同当地的老百姓很难分辨出来。有一天早上,他的儿子去上学,刚出县委大门,转角处一个大伯拽住了孩子的小手,递过来一块米糠煎饼,让孩子快吃,还说别让他爸爸知道了。原来,这位大伯就是被精简回家种田的县委食堂老炊事员。


担任县委书记,时新德夙夜在公,率先垂范。当地老百姓动情地说,时书记在大鹤海边种木麻黄的时候,被太阳晒得跟我们渔民完全没有什么两样,根本分辨不出他是干部。


特别是“文革”期间,时新德不仅自己挨批挨斗,甚至挨打,受尽摧残和折磨,而且多次遭遇抄家,妻儿老小深受株连,家人们都过起了妻离子散的颠沛生活。那时,因生怕受到连累,已经没有人敢跟他的家人来往。可有一次,时宪正躲在小巷口同学家门前张望,突然有个戴斗笠的人拉住他的手就要让他跟上走,时宪既不敢走也不敢不走,幸亏对面储蓄所一个同学的母亲给他使了个眼色,他才怯生生地跟那人走了。就这样,时宪穿着拖鞋短裤,坐在那人的自行车后座上来到福清和闽侯交界的一个山村,居然惊喜地见到了多时不知去向的父亲,还有邻居的两位副书记,以及好几位以前见过在县委大院里上班的人。地里有临时食堂,每人每天四毛钱一斤粮票。后来才知道,这两位副书记解放前都是地下党游击队的领导人,得知时新德被揪到这里批斗,就借机把他保护了起来。住在这里的,还有好几位是“长江支队”的人。


再后来,造反派停发了时新德的工资,生活没了着落,经人通融后时新德才写借条向当地大队借稻谷借钱(补发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还账),自己做饭。为了填饱肚子,时新德让儿子跟着农民家孩子一起上山割茅草用以烧饭,去捡拾农民不要的萝卜叶梗腌制酸菜,偶尔有村民送些莱来,都被时新德谢绝了。就是在这样的境地,时新德还经常跟大家说,要抓革命,也要促生产,要革命生产两不误,咱们老百姓是要吃饭的!


时新德老人不幸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但人们对他的思念一直有增无减。值得欣慰的是,在山西老家,在整个中华大地上,“长江支队”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人心。时新德老人的光辉人生,将与“长江支队”入闽的丰功伟绩一道,永载史册。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