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章竞先生的笔名、斋名和字、号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5-07 16:23作者:援朝来源:晋城党史网 啸秋、洪荒和阮章竞 笔名:啸秋。在家乡沙溪区涌头村两合油漆店出徒后,阮老17岁曾在家乡和澳门,22岁到上海,以油漆画匠手艺谋生。此间他的画作和最初发表的小说、诗歌都署“啸秋”笔名。现存1934年3月他离开家乡前,为好友阿林所画一幅墨色山水,最早使用了此名。 阮老在写于1956年4月的自传中提到:“我在这时期(指1935年前后)对文学很有兴趣,曾写过一个短故事《割稻的故事》,给陈子殷看,他拿去登在一个小报《春雷》上。”1943年6月在太行根据地发表的《当前戏剧界的几个问题》,也以“啸秋”署名。 曾用名:洪荒。1937年12月,阮老北上太行山,投身抗日战争前线,即改用“洪荒”为名。 1947年1月,他回到太行区党委,担任了文联戏剧部长的职务。2月,他创作《送别》,发表在《太行文艺杂志》,这是他第一次用本名“阮章競”发表作品。 可以这样概括:阮老的童年少年(1914-1931年),“阿競”是他最主要的名字,也系着他的乡愁。在1974年,长夜漫漫的文革动乱中,他曾刻过一对小章“阿競;老阮”。边款谐谑工整:“小时家呼阿競;长大人称老阮”。这是苦笑,是投身革命后最为迷茫困惑的时刻。他想回到当年出发的地方,从头去寻找答案。 进入青年时代(1932-1937年),追求着自我价值实现的阮老用“啸秋”这个笔名,表达他不甘现状的青春锐气,去尝试艺术的创作,寻找出路。 在太行山的烽火十年,他用“洪荒”这个名字,寓意在古老民族的不屈不朽,顽强图存。 抗战胜利后,珠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文化已在他心中融汇,太行山丰富的民间语言也在战火中锻铸得炉火纯青。他自信地恢复了本名”阮章竞“,这里包含着光复和复员的精神。 补知贫室与苦噪楼 1986年阮老为《光明日报》写了一篇散文《余年赢得苦噪楼》,发表在7月26日第二版上(收入《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年3月版)。文中写道: “回顾此生,岁月蹉跎,光阴虚掷,读书不多,何不借有病这个难得的机会,安安静静地读点书,补救补救知识贫乏?一时心血来潮,冒充风雅一番,给看书的房子取名“补知贫室”,并自刻一方室名章。” “苦噪楼”,是说无论六七十年代所居四合院,还是八九十年代住的居民楼,都难逃左邻右舍、楼上楼下的噪音干扰。“余年赢得这个住所已经不错了,硬着头皮听下去吧。故又名书斋曰:苦噪楼。并请老战友、画家罗工柳用他自制的棕榈皮大笔为我写了这三个字。” 乡愁与字、号 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中,阮老没有使用过字和号。但他一生酷爱绘画篆刻,在这些艺术创作中他常用与家乡和童年生活有关的自称,来寄托他的乡恋乡愁。 阮老一生为自己刻过三对姓名章,每对中必有一枚与珠江相关,因为故乡就在珠江入海口上。在国画、书法作品的落款中,他也常常使用“珠江老人”和“珠江游子”的名号。很多国画作品都单独钤“珠江”或“珠江人也”印章。 象山,是故乡象角村内的一座小山包,也是象角村名的由来。阮老自称是象山的儿子,表达了他对祖先、故土、中华文化传统强烈的归属感。1987年,阮老连续刻了两枚图章,一是小篆“象山子”,一是象形字“象山之子”。他在小篆章边款上刻“故家在象山腹,儿时常在此割草为母亲作柴火,也曾在山顶糖包形土堆上饱看兵燹贼火。离开此山已五十三年矣。七三老者競 志于京华” 印章”十三岁火头军“治于1997年,是阮老所有金石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方。长方形石料的高度,无法放进他平时使用的刻床。为了记录创作随想,他破例将文字刻在了石料的顶端。83岁耄耋老人把七十年前少年辍学,早早体会人世辛酸的况味,以及独立人格在苦难中锤炼形成的自许,统统刊入这六个字中。“余十三岁当油漆学徒,要做饭,故师傅们都叫小火头,也叫小火头军。今刻印留念 年八十三”。在此后的3年中,他经常在书画作品中使用此章。 (责任编辑:崔利民)
文章分类:
凭栏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