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团”的回顾 ——访原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李钟玄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29 00:00作者:焦书文来源:原创
抗日战争时期,老二团在陵川威名远扬。至今六十多年过去了,陵川人民一提起老二团,岁数大一些的人们对老二团仍赞不绝口。为了弄清老二团在陵川活动的情况,我采访了当年曾在老二团任指导员、连长、营长,退休前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李钟玄同志。
李老今年87岁,河南济源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随着李老的回忆,仿佛把我们又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0年2月,为统一太南、豫北地区八路军的指挥,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在太南地区组建了由左权兼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的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二纵队下辖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一旅(简称新一旅)、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决死三纵队、民军四团等部,由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在八路军第二纵队成立的同日宣布成立新一旅。新一旅由三四四旅六八八团、晋豫边游击支队编成。由六八八团团长韦杰任旅长,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唐天际任政委,何柱成任副旅长(后黄新友)。六八八团编为一团,晋豫边游击支队编为二团。团长方升普,政委敖纪民。李老说,二团编成后,由于是地方部队编成,为加强其战斗力,由一团、二团各抽出其第二营进行对调,并调整部分基层干部。这就是后来太南地区广大老百姓称之为老二团的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一旅第二团。二团刚编成,于2月29日在晋城大阳、中村、吕村,高平的东周、东宅等地与国民党顽军黎明支队的战斗,消灭黎明支队1000余人。
二团成立后,同日军打的第一仗是在壶关何家坨。他们与日军遭遇,打死日军10多人,缴获战马3匹和日军指挥刀。1940年4月下旬,朱总司令路过壶关郭家坨时,韦杰将缴获的战马和指挥刀送给朱总司令。
1940年3月,为维护同国民党达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国民党军共同抗日,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在左权、黄克诚的指挥下,八路军第二纵队从太南北撤。二团掩护晋、沁、阳、高、陵等党政群机关干部撤至平顺。
1940年4月16日,八路军第二纵队(左权司令员回八路军总部,司令员由杨得志担任,政委仍为黄克诚)奉党中央、中央军委之命东下太行山,奔赴冀鲁豫,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新一旅奉命坚守太行山南部地区,在抗击日本鬼子的同时,与驻守在辉县、陵川、壶关一带的国民党二十七军、四十军、新五军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之后奉八路军总部命令划归一二九师指挥,因此之后二团又称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一旅第二团。
新一旅二团北撤后,先后参加了水治、东岗、微子镇、神头岭、常村等地著名的对日战斗,并参加了百团大战。1942年5月在日军发动的对太行山以南地区的夏季“扫荡”中,二团奉命在黎城县及其南北的邯(郸)长(治)公路上打击敌人,连续作战20余天,歼敌200余名,截回了一大批被掠夺的物资,迫敌抽出大量兵力掩护车队,有效地迟滞了其“扫荡”步伐。6月,二团在敌人合围黎城县黄岩村一二九师师部的战斗中,由新一旅政委唐天际带领一营配合一二九师师部作战,主力则在松树山通往宋家庄的路上阻击敌人。由于二团的顽强阻击,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使一二九师师部安全跳出日军的包围圈,保护了一二九师师部机关以及刘伯承等首长的安全,为粉碎日军消灭八路军首脑指挥机关的企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二团逐渐成长为八路军中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
从1941年起,根据中央的指示,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进行精兵简政工作,以减轻群众负担,应对困难局面。此时,二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机构和充实基层工作。1943年3月,一二九师除留下一部分团队机动外,大部分部队实行地方化。新一旅建制撤销,各团也由大团变为小团,由原来的两个团变为三个团。旅直属队和一团、二团各抽两个连组成第三团(韦杰回忆录中称把晋城独立营编为第三团)。二团辖6个连,李老任机炮连指导员。1943年9月,根据中央“扩大根据地,缩小敌占区”的指示,太行军区在晋豫边界地区建立了太行第七、第八军分区,二团作为八分区的主力部队,回到自己的成立地,参加了重新开辟太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当时二团团长吴思行,政委任小凤,参谋长陈皓,总支书记杨廷桃。李老于1943年5月调步兵第四连任指导员,曾数次奉命率队深入陵川、高平之间,进行战斗,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小股出扰敌人。1944年二团领导干部先后进行调整,团长陶国清,政委王立方,参谋长铁夫,总支书记张洪。经过半年的斗争,太行八分区在陵川、高平、晋城、修武、焦作、博爱地区站稳了脚跟。1944年2、3月间,二团在太行八分区司令员黄新友的直接领导下,于晋城东部山区薛细进行整风,反对军阀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改善了领导作风,增强了干部团结,密切了官兵关系,严格了群众纪律。接着又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一方面开展对敌斗争,一方面进行劳动生产。通过大生产运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战士的劳动观念,增强了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信心。据李老回忆,仅他所在的四连百余人,在陵川的南村一带开荒种地,面积达到358亩。这些土地生产的粮食,除了解决部队自身的口粮,还有一部分用来救济当地困难群众。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是太南地区最最困难的时期,兵灾、旱灾、蝗灾加在一起,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很多地方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正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老二团的干部战士通过打击敌人,帮助群众抗灾救灾,同人民群众建立了生死与共的关系。1944年5月至7月,在太行军区的统一指挥下,太行四、七、八军分区各出一个主力团,三十二团、三团、二团,发动了围困陵川县城的战斗,先后攻克侍郎岗、野川底日伪据点,给敌以重大杀伤。1944年10月1日至5日,老二团参加对豫北清化日军伸进太行山区的据点的攻击斗争,连续攻克东、西小底村及附近山上碉堡,分割歼灭了全部伪军,并阻击清化、柏山方向援兵,扫清了八路军南进河南的通路。1944年12月,根据太行军区开辟道清路南工作的指示,老二团在八分区领导下,先后参加了奔袭郇封、宁国战斗,攀庄、大油伏击战,大陆村等战斗。1945年1月,二团扩大为两个营,辖1营、3营。1945年4月6日至12日,在太行四、八军分区的领导下,老二团参加了解放陵川、陵高县的战斗,解放人口50000人,土地2450平方公里。自此使太行四、八分区连成一片。1945年6月27日至7月6日,老二团参加安阳战役。安阳战役是太行军区对日军进行的一次较大的反攻战役,由李达司令员亲自指挥,老二团和其它兄弟部队一起,先后攻克了曲沟、善应、汤阴、鹤壁等日伪据点,消灭了自安阳出援的日军士官队,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1945年8月,在太行第八军分区的领导下,老二团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执行朱总司令进军命令,先后参加了攻克清化,收复焦作、修武、武陟、温县、沁阳等地的战斗。在国民党军队进攻占领修武、武陟,危及焦作时,二团再次解放修武、武陟。1945年8月28日,老二团由两个营增编为三个营,李老任一营营长。9月陶国清团长调走,吴思行团长又调回二团任团长。1945年11月25日,太行行署成立。行署成立后,对太行区的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八个专区合并为六专区。老二团于1946年1月改番号为太行四分区四十三团。团长唐万成,政委王立方,副团长李钟玄,副政委李再含,参谋长葛明,主任李尚文。从1940年2月6日成立,到1946年1月改为四十三团,老二团经历了整整6年时间。老二团是一个由晋豫边地方游击队组建起来的,在抗日战争中又长期坚持在太南地区战斗,其人员组成中,除一部分是老红军外,大部分人员来自太南。如《陵川县志》记载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2645名烈士中,老二团牺牲的就有362名。泽州县《南岭乡志》记载的148名烈士中,老二团牺牲的就有18名。其中在南岭乡宋泉、陈河两村的9名烈士全部是老二团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老二团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一直打到广东、福建,四十三团编为太行独立第二旅四十三团,成为野战部队。1947年1月由于在林县赵家厂攻击孙殿英新五军的战斗中作战勇敢,被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誉为“军区主力团”称号。1947年7月,四十三团解放清化,结束了老二团从成立到编为四十三团在太行山南部战斗的8年历程。1947年8月15日,太行独二旅编为太行军区九纵队第二十六旅,第四十三团编为第七十六团,团长李钟玄,政委周泉,副团长东传钧,参谋长温锡,主任李尚文。1948年5月原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改番号为中原野战军,九纵队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五军,二十六旅编为十五军第四十四师,七十六团编为第四十四师一三○团,参加渡江战役。渡江前夕,十五军政委谷景生将一面绣有“打过长江去”、师长向守志将一面“发扬老二团英勇顽强的光荣传统突破长江防线把这面红旗插到江南岸”的大旗授予一三○团团长李钟玄和政委周泉。一三○团不负众望,仅用30分钟抢渡、50分钟登岸,突破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为十五军争了光。之后一三○团经千里追击到达福建,又折返江西,进军广东,参加了两广作战,西昌战役,一直把解放战争参加到底。1951年3月,一三○团奉命入朝作战。当时李老调任十五军第四十四师副师长。一三○团在朝鲜第五次战役中,英勇顽强,敢于插入敌纵深,打乱敌人的指挥,对消灭美二师第三十八团起到了关键作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一三○团从朝鲜回国后驻在湖北孝感直到现在。
李老早年住过师范学校,在部队是个有文化的人。他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喜欢记日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李钟玄战斗日记》。正如他在《战斗日记》前言中所说:“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初时只是为了备忘,后来觉得写日记好处很多,每日反省,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对思想行为的规范,很有裨益。于是就坚持下来,直到现在……”。在他的日记中出现把二团称为老二团的地方有10多处,其中最早的一次出现在1945年4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4月9日,西石门。9时自岭北出发经上郊至东西石门,一路上老百姓看着我们相互议论,说,‘老二团、打侍郎岗的队伍又回来了’,表现非常的兴奋。上午看了一下龙王山的地形,下午并抵近侦察,打了几枪,吊了几炮,敌人连一点动静都没有,我们距碉堡只有3、4百米。我营(其时任营长)准备夺取龙王山、沙上头碉堡,动员大家在收复陵川战斗中立头功。我们是最先开辟陵川工作的先锋,我们是巩固陵川根据地的主力,我们要在最后赶走陵川敌人的战斗中立头功。晚上命令7连长带一个排,对龙王山、沙上头进行试探性袭击。”1949年4月19日的日记是这样记载的:“4月19日,吉水沟。早起到军部开会,(时任一三○团团长)直到晚上9时才回来。会议主要是研究情况、确定任务、发扬民主、讨论战法。同时介绍了整个大的情况……。据说我们将在渡江之后沿江东进,直扑南京,消息令人万分兴奋。渡江突击部署已最后决定,以我团和一三一团一营共4个营为第一梯队。这个光荣任务别的部队都争而不得,上级却交给了我们,这是对老二团的照顾,也是对我们的信任。就个人来说,得以参加真是无尚光荣。”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二团之所以被称为老二团,首先是由于他们的战绩被老百姓所认可,“老”字首先是由老根据地的百姓叫出来的。同时,反映了干部战士对“根”的怀念,对自己部队光荣历史的怀念。这种怀念使得他们由衷地认可了来自群众的称呼,并以老百姓的赞扬为荣。以至于在解放战争中,在朝鲜战场上,打出自己老部队的旗号来激励部队的干部战士英勇杀敌,奋勇向前。
作为身经百战的老一辈革命家,李老一生负伤8次,其中仅在陵川就负伤2次。一次是在1943年4、5月间,当时晋冀豫四地委在平顺,为掌握日军在陵川的扫荡情况,配合国民党军作战,派二团进入陵川侦察。李老带部队随团长吴思行进入到塔底掌、双路河时,正逢日军扫荡,与日军遭遇。作战中,李老为掩护团部转移身负重伤。另一次是在1944年6月7日,在对曰反攻作战中,太行四、七、八军分区发动围困陵川战斗,在反复争夺梁泉北山战斗中,被子弹击中李老的左颈。在受伤的情况下,李老仍坚持指挥部队把敌人打退。
渡江战役中,李老面部负伤,子弹几乎把鼻子打没,这是他的第6次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渡过长江后,李老坚持带伤前进,于1949年10月13日带部队到达广东英德车站,李老再次负伤。1951年2月调任十五军第四十四师副师长,参加朝鲜战争。在师长向守志和他的指挥下,一三○团、一三一团、一三二团都在朝鲜战场取得了好的战绩。1951年10月,志愿军司令部调李老担任六十军第一八○师师长。一八O师是在我太岳地区部队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撤退时,由于种种原因,被敌包围,遭受严重损失。李老来到一八○师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团结全师干部战士,终于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打了翻身仗。1955年李老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采访结束时,李老问起老二团两个陵川籍战士:一个是1941年参军的毕九海,一个是1946年参军的王长明。我告诉他,毕九海曾任陵川县法院院长、人大主任,已经去世;王长明曾任陵川县商业局党支部书记。李老说,王长明担任过他的警卫员,渡江战役时我受了伤,亏得王长明及时将他扑倒,救了他的命,为此敌人的机枪子弹打过来,把王长明背上的水壶打得稀烂。他受伤后,王长明给予了很好的照顾。李老要我带话给王长明,要他有什么困难写信或打电话告他,或到北京来。我告李老,陵川现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许多已成为旅游区,希望李老能在方便的时候再到陵川来走一走,看一看。陵川人民永远怀念老二团。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