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解放军的三位胡子将帅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29 00:00作者:谢武申来源:原创
军人蓄须,古已有之。民国时期,更是屡见不鲜,如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均蓄有一字胡。周恩来在长征中也曾经蓄起美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正规化建设,在内务条令中严格规定军人不准蓄须。然而,在1955年授衔时,却依然有三位将帅保留了胡子。他们是谁?又是何时因何缘由而蓄须的呢?是否经过毛泽东的批准?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被毛泽东誉为“孙行者”的孙胡子
孙胡子,即孙毅,1904年生于河北大城县。原为国民党第26路军(由冯玉祥的西北军改编)的参谋,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担任过师参谋长、作战科长,军区参谋长、冀中军区司令员兼第7纵队司令员、河北军区司令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中央军委军校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和总参谋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笔者为撰写《李达参谋长》一书,曾拜访李达上将的老战友孙胡子,聆听他参加宁都起义和在训练总监部时的往事。笔者顺便问道:“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留胡子的呢?”
他说:“那还是1925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卧床两个月。由于缺乏营养,病好之后,脸显得又瘦又长。有位好友劝我不如留起小黑胡,显得精神、俊美。我听了他的话,从那时起就蓄起了胡子,因为习惯了,参加红军以后,也舍不得刮掉,一直到现在。”
“冯玉祥将军治军很严,您留起胡子,是不符合条令的,是否经过批准了呢?”
“自从我蓄须之后,上级从来没有过问,想来是默许了吧。”
他的胡子第一次派上用场,是担任红军学校训练部俱乐部主任的时候。一次,校俱乐部主任赵品三编了活报剧《活捉敌师长》,剧中的敌师长陈时骥是蓄着小胡子的。于是,李伯钊(女,红军文艺工作领导者之一)和赵品三便说服孙毅扮演敌师长。校长叶剑英拉二胡,和教员、学员同台演出。由于孙毅演得惟妙惟肖,赵品三就说:“老孙,你千万别剃掉胡子,下次演节目我还要找你呢!”
自此,不论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还是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孙胡子”。
在长征中,军事顾问李德听说孙毅是起义军官,就取消了他的乘马。于是,孙胡子靠着两条腿走完了长征之路。因此,毛泽东称赞他是“孙行者”。孙胡子在耄耋之年获得了“全国健康老人”的称号。他幽默地说:“我真的要感谢那位李德先生,是他逼得我锻炼了两条腿……”
然而,当1938年孙胡子和田秀涓谈恋爱时,“胡子”就成了问题。孙胡子在给她的信中说:“你不爱我的胡子,可以刮掉。”田秀涓爽快地回信说:“至于胡子,那是你的爱好,我不干涉,由你自便。”就这样,由于爱妻的理解,孙毅的胡子才得以保留。
可是,当孙毅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校长时,却掀起了一次不小的“胡子风波”。那是1943年春,这位胡子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做执行内务、队列、纪律三大条令的动员讲话,要求干部、战士以实际行动按条令办事,并强调学校的各级领导要带头。会后,有名学员给孙胡子写了一封信,说:你身为校长,却蓄着胡子,这是不符合军容风纪的,你带的什么头呢?
“这个学员的意见对!”孙毅自语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晚,孙毅一狠心,剃掉了心爱的胡子。
第二天上操,当孙毅站在队列前时,大家一时认不出他了。正当纳闷儿之时,有位学员高喊道:“孙校长刮掉胡子啦!”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为孙校长带头执行内务条令鼓起掌来……
几天后,孙毅到聂荣臻司令员那里汇报工作,聂司令员惊讶地问:“孙毅,怎么没有胡子啦?”
“学校贯彻三大条令,学员提意见,我剃了!”
“不行,还要留起来,你‘孙胡子’的名字已经传出去了,胡子没有了,还叫什么孙胡子呢?”
孙毅回到学校,在一次大会上如实地转述了聂司令员的话。场内立刻响起掌声,学员们谅解了。从此,孙毅第二次蓄起了胡须。
孙胡子不但能征善战,还有着杰出的演讲才能。在耄耋之年,他不辞辛劳,到部队、机关、学校宣讲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听过他讲演的不下几十万人。他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的光辉事迹,被总参谋部拍摄为电视剧《胡子将军孙毅》。
中共情报首脑李胡子
李胡子,即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芜湖。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1928年到上海,担任中共沪中区委宣传委员,在中共中央特科领导下从事秘密情报工作。他到中央苏区后,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社会部副部长兼情报部副部长等职。
李胡子在1962年2月英年早逝。笔者于1964年才参军,故无缘见到李胡子。至于他是何时蓄须的,笔者查阅了《传奇将军李克农》等书籍,但均未专门谈及蓄须之事。书中最早提到胡须之处是1944年,李克农在一次会议上讲话时,“点着一支烟,捋着胡子说……”
在该书的照片中,未蓄须的照片,最后一张是1938年他与罗炳辉的合影;蓄须最早的一张,是1945年他送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在机场所摄。笔者据此推断他是1938年到1944年间开始蓄须的。
毛泽东曾对李克农的女儿李冰开玩笑地说:“你知不知道你父亲是什么人?他可是个大特务,不过他是共产党的大特务!”
李胡子是中共情报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贡献是巨大的。如193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李克农及时把钱壮飞设法送来的这一紧急情报转报上级,使中共中央机关免遭国民党当局的破坏。这是李胡子和钱壮飞等同志所建树的特等功勋。
抗日战争时期,张国焘准备叛党,出逃武汉。是李克农带着几名同志,在火车上截住了他,安排他住在太平洋饭店。当张国焘不听从周恩来的苦口相劝,在胡宗南的一伙特务的协助下逃离太平洋饭店时,李克农巧妙地扣下了张国焘的“行李”,保住了党的许多秘密文件。
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策动和平解放北平、湖南、川康、云南、西藏等地的工作;出色地组织了中央、军委所需的大量情报;成功地组织策动了国民党海空军和“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的多次起义。由于李克农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中央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传奇元帅贺胡子
大名鼎鼎的贺胡子——贺龙,他是以两把菜刀起义的元帅,担任过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无需笔者赘述。但说到他是何时,为什么蓄须的,所知者就不多了。笔者有幸在刚参军不久就为贺胡子放映专场电影。1980年,贺胡子的夫人薛明同志推荐我参加了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
笔者曾向薛明同志问起贺帅蓄须的时间和缘由。老人家说,贺老总18岁时就秘密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华革命党,用菜刀、长矛、梭镖等,砸反动的盐局、团防,抢夺枪支弹药,拉队伍,组织护国军,攻打依附北洋军阀的反动军队。有时,拉起了几百、几千人的队伍,在攻城时,被顽敌一打,就一哄而散,喊都喊不住。这时,贺龙就想,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群众看自己太年轻,没有作战经验,当然就缺乏号召力。于是,他在二十一二岁就留起了胡子。当时流行的胡须样式有“长髯”、“一字胡”、“山字胡”(也叫山羊胡)、“人丹胡”(在人中上蓄一点儿,像一粒人丹。也称“卫生胡”,日本人留这种胡须的较多)等。贺龙选了“一字胡”,觉得比“人丹胡”威风,又比“山羊胡”利索。而且,孙中山留的也是一字胡。这样,看起来就不再是毛孩子,而老诚多了。
贺龙的女儿晓明也说过:“我父亲非常喜欢自己的胡子,经常修剪。我经常在旁边看他修胡子,他经常会给我讲胡子有多少种,有人丹胡等等。他觉得那个胡子非常适合他,每天都修得非常漂亮。”
笔者找到贺龙蓄须的第一张照片,是他出任四川陆军暂编第9混成旅旅长时的“标准像”,这一年他28岁。另一张早年蓄须的“标准像”,是1925年他在澧州镇守使任上所摄,非常威武。
从此,“贺胡子”就成了大家对贺龙的的尊称。有趣的是,在红军和八路军中,称他“贺胡子”的主要是中共的高级将领。他的部下还是称他的职务,或尊称“贺老总”、“贺总”。
至于敌人,倒是直呼他“贺胡子”或“贺龙”,一听到“贺胡子”来了,便闻风丧胆。在北伐战争中,以贺胡子为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因战功卓著,被誉为“钢军”,被升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20军。
贺龙剃掉胡子,是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四处张贴有贺龙画像的通缉布告,悬赏捉拿。于是,贺龙剃掉了胡须,化装成阔老板,刘伯承身材较瘦,就化装成跟班的伙计,二人机智地骗过了沿途宪兵特务,辗转到了香港。1928年1月,贺龙从上海潜入两湖时,也是剃掉了胡须,穿上水獭皮大衣,戴上海龙帽,围上羊毛围巾,戴着深茶色的水晶眼镜,化装成大资本家的模样;周逸群化装成管账先生。他们和随行的三位同志从码头上船后,特务非但没有认出贺龙,反而把贺龙当成了阔老板,并拉着他打牌,想赢点钱花。没料到,一场牌打完,那个特务反而输了几十元。贺龙一行就是这样有惊无险地从大上海秘密潜入两湖。此后,贺龙又蓄起了一字胡,和战友们艰苦奋斗,浴血苦战创建了红四军(后发展为红二方面军),开辟了湘鄂边等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贺龙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由于贺龙很重视在部队中开展体育运动,在以他为师长的八路军120师师部驻地,都修建了篮球场;师部每次转移到新驻地,只要时间允许,就竖起篮球筐。因此,日军特务就把篮球筐和胡子当作刺杀贺龙的目标。
保卫部门也曾劝说贺龙剃掉胡须,但贺龙却从来不剃,以表示对敌人的蔑视。由于保卫部门的工作做得很严密,日军特务多次刺杀贺龙的计划都未能得逞。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贺胡子和战士们席地而坐,围在一起聚餐时,突然几发子弹朝他们射来,其中一发擦着贺胡子端着的饭碗呼啸而过。警卫员赶忙去拉贺胡子,说“贺总,赶快离开这儿!”但贺胡子却一动不动,说:“当兵的,挨几枪算什么!我是部队的主官,我要一走,部队就乱了!接着吃饭,就是死,也不能当饿死鬼。”于是,贺胡子若无其事地继续和战士们席地就餐。
在纪念贺龙元帅诞辰百年之际,贺家赠送笔者一尊贺胡子衔着烟斗的铜像,并在铜像的后面镌刻了这样的字句:“谢武申同志:劳碌尊驾,铭感至深。薛明、鹏飞、捷生、晓明、黎明。1996年3月22日”。笔者极为珍惜,珍藏至今。
以前,在部队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因为这三位胡子将帅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授衔时,毛主席亲自批准他们蓄须。为证实有否此事,我曾专门请教了孙胡子。老将军说:授衔时,我并未因蓄须之事向毛主席作过请示,只是沿习惯留着胡子穿上了新军装;我也没有听说贺老总和李副总长为留胡子的事向毛主席作过请示。
有趣的是,笔者发现了一张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向革命烈士默哀的照片。三位胡子将帅恰巧同在这张照片上。笔者与其中的两位胡子有缘,实在是荣幸之至。国庆节将至,笔者特将开国的三位胡子将帅的蓄须照刊出,以做纪念,以飨读者。(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