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鲜为人知的根据地与《唐支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29 00:00作者:闫书广来源:原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八路军深入敌后创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抗战初期我党选择的战略战术是山地游击战。即采用非正规的战法,“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目的放手群众,壮大革命队伍,保存有限的力量。通俗地说是“撒豆成兵,围棋做眼”。在这个时期的晋东南地区,人们熟知的是八路军总部与一二九师活动于长治北部的武乡、黎城、襄垣等地,而晋城一带的活动则鲜为人知。其实,在分散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创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就有两位传奇色彩的红军将领,于1938年初来到晋城,创立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拉起了一支抗日武装——“唐支队”。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是红军的高级将领朱瑞。 朱瑞,1905年生,江苏宿迁人。曾在前苏联留学,与共产国际有渊源。1928年加入苏共,后转为中共。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1930年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特派员,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1932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党内地位很高。曾率部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此后为方面军级领导。抗战爆发后任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兼组织部长。1939年6月,任山东分局书记兼军政委员会书记。1943年12月回延安学习。后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兼炮校校长。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前线触雷身亡,时年43岁。朱瑞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后被誉为“红色炮兵之父”。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朱瑞任北方局书记兼组织部长,但长期不与北方局一起活动,而是受中共领袖周恩来派遣,另起炉灶,单枪匹马地活动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从事统战活动。在那时办了几件事情:一是与豫北师管区司令张轸进行合作,举办军政训练班,训练游击军事干部,私下里秘密在国军里发展共产党组织;二是在焦作建立了秘密的晋冀鲁豫省工委,并组建了一套领导班子。由张萃中任书记(后为王卓如),聂真任组织部长,薛迅任青干、妇女部长,敖纪民任军事部长。目的是要在冀南、豫北、鲁西和晋东南建立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和根据地。朱瑞在国统区的活动,遭到国民党地方势力的反对,军统骨干甚至扬言要杀死朱瑞。他不好再待下去了,就离开第一战区北上太行,从豫北焦作先上到陵川,后来到晋城。 1938年2月下旬,日军沿道清线西犯,占领了豫北及晋东南,战局日趋紧张,晋城也不断遭日军轰炸,此地也并非久留之地,朱瑞就决定西撤阳城。临行前,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他亲手举办的“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中挑选了20余名学生随行。其中有邢恩熙、阎季全、李志强、王学西、袁训家(朱一民)、陈颀、马楠、耿希贤、白剑等。 晋豫周围大山连绵,他们为什么单单选择了阳城作为抗日根据地呢? 在阳城西南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阳城县位于中条、太岳、太行、王屋山的交汇之处,这里西连河东,南接豫北,山大沟深,森林茂密。阳城的东哄哄、西哄哄西跨垣曲渡口,阳城的横河山区南接济源的邵源镇关阳渡口,上山可藏兵聚将,便于游击;出山可跨越黄河,挺进中原,无论地理位置与军事角度,这里都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首选之地。二是阳城县的群众基础较好。1927年中共就在这里开展过活动。朱瑞开辟根据地之前,县长李敏之受牺盟会委派,与县公安局长张月川、林贞(女)等组成中共秘密党支部,并控制了县政府,县牺盟会及公安局、县人民武装、自卫队约500人的队伍,有此实力正好可以搞武装割据。三是,这里处于晋豫两省交界,晋东南与晋南边沿,交通不便,地理条件较差,远离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想选择。 朱瑞带着他的精干的军政机构来到阳城县之后,与县长李敏之和公安局长张月川接上了头,李敏之自觉地接受了朱瑞的指挥。朱瑞原计划在阳城县城附近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但脚跟还没站稳,日军就来进犯阳城。他们经研究认为,县城不便于保存革命火种,就改变初衷,立即把县自卫队和公安局警察约500多人拉出来,沿着深山峡谷,向西南的鳌背山脉横河一带转移。 经过两天的跋涉,朱瑞一行撤到了离县城五六十里的横河后安营扎寨,住了下来。横河处在一个山坳里,四周是中条群山。著名的析城山、云蒙山、大尖山都在附近,山高林密、灌木丛生、人烟罕至。当他们来到横河时,发现村里空空的,老百姓都躲上山了。只见一位老大爷抱头不断地哭,朱瑞走上前去和蔼地问道:“老大爷,这里的乡亲们呢?”老人边哭边回答到:“听说军队过来了许多,他们都跑了。”朱瑞安慰了老大爷几句,转身对同志们说:“山里的老百姓不了解我们,不敢接近,但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在晋豫边就站不住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宣传教育,把躲出去的群众请回来。”随后把同志们分成若干个宣传小组,分头到山里做群众工作,动员老百姓回到村子里来。朱瑞和同志们一道为老百姓扫地、劈柴、挑水,访贫问寒,不久就和老百姓熟悉了。有的群众还跟着战士们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 稳定了群众的情绪之后,朱瑞召集同志们开了个会。他说:“这里地理位置确实不错,对于部队隐藏和开展游击战争十分有利。”县长李敏之介绍说:“这里虽好,但人烟稀少,地瘠民穷,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问题却很难啊。”朱瑞和其他领导同志也为这个问题头疼。一下子带来了500多人,而横河村上仅几百人,都不富裕,怎么养活这么多人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哪去筹粮呢? 李敏之县长想了想又说:“办法倒是有的,离这里不远有一个千峰寺,寺里有钱有粮……” 有人问:“那寺里能有多少粮食?” 一本地人答道:“哎呀!那里僧田可不少,周围方圆百十里,有耕地、山林四百亩,都是寺里的,农民都是他们的佃户,粮仓里的粮食可多啦,准有上万担嘞。” “这是个大地主啊!”人们议论着。 朱瑞眼前一亮,问道:“这千峰寺在哪里?” 有人告诉说:从横河往西北走五六里路,有个村子叫中寺村,村里分别由下寺坪、中寺坪、上寺坪三个自然村组成。千峰寺就在中寺坪的村边。寺里有十几个和尚,主持长老和尚叫常水…… 朱瑞愁眉舒展开来,说道:“事情好办了!” 李敏之县长担心地说:“那个地方很有名的!只是听说这个老和尚对尘事冷淡,专心事佛,恐怕不好打交道啊……” “是呀,人家要是不买账呢?”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还不好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他不给,就枪毙了他!” “打个借条给他,到时候还他就行了!” …… 朱瑞立即制止这种莽撞行为,他说:“党中央有政策,不能胡来,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等大家情绪稳定之后,他接着说:“凡事要有耐心,要千方百计地做工作,去争取一切愿意抗日的力量,那样我们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暂时的物资供给,而是永久的民心。我相信世上没有融化不了的冰!” 第二天负责武装的唐天际带领几名随从在向导的带领下骑马出发了。还没进村,远远地就看到了村边的这座古寺。之前唐天际已了解到了千峰寺的寺史。相传在后唐天成年间,一高僧曾在这里建有仙果寺,后有居民聚集居住,故而取名为寺坪。当后唐明宗 建千峰寺后,改称下寺坪。因此,现在的中寺村有后寺、中寺、下寺之分。现在千峰寺有十几位和尚修道。唐天际环顾四周后心想,这里山高林密,峰回路转,离县城较远,如果能争取到寺庙的支持,解决八路军的粮草,再有寺院可住,那可真是组建游击队和练兵的绝好场所。这样一想,他就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出使成功。” 转眼来到寺前,唐天际让通报后,在小和尚的引领下走进寺院,正面一座大殿气势雄伟,他轻轻上前观察,发现殿内有一老僧正在蒲团上闭目打坐,一手拿捻珠,一手有节奏地敲着木鱼,唐天际一行的到来好像与他无关似的。一个战士急得要上前夺他的棒槌,唐天际赶忙拉住这位战士,并使了个眼色,示意不要鲁莽。唐天际猜测这位老和尚就是寺里的主持长老常水了。按照佛门的礼节,唐天际向他稽首施礼道:“长老,有事烦扰你了。” 木鱼声声依旧,老和尚无动于衷。 唐天际真情地说:“长老,我们是抗日游击队的,来到宝寺,打扰了你的清静,还望见谅。”老和尚迟疑片刻,木鱼声又响起来。唐天际见他已有所心动,便接着说道:“佛祖在上,我佛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今天,我唐天际率游击队避险与此,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而来。既然无缘驻足此地,那就后会有期了。”说罢,唐天际刚要转身迈步而去,木鱼声戛然而止。老和尚用浓重的方言说话了:“施主有何见教!但说无妨。” 唐天际席地坐下,坦然面对。长老徐徐睁开双眼,仔细地上下打量这来人,只见这位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举止有礼,谈吐不凡,既不像是打家劫舍的山大王,也不像是无规无矩的国民党那些散兵游勇,心中的戒备略去了大半。 于是,双方就开始了一番坦诚的交流。 唐天际首先说明此行的目的,同时对他进行教育,希望他本着“合理负担”的原则,“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共同抗日”。并指明利害,说敌人进山,一把火,一次轰炸,寺庙就一切都完了,请他开仓为八路军提供军粮,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一些,也要减租。经过耐心反复的说服,常水长老终于被说服了。不仅同意游击队进驻千峰寺,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接着朱瑞带领队伍正式开进中寺坪村,把千峰寺作为司令部和议兵处,把带来的军队分散到周边几个村里,以此为立点,开始建军建政。 朱瑞带领部队向横河开进的途中,于1938年3月3日就拍电报给北方局领导胡服(刘少奇)、杨尚昆并中央洛甫(张闻天)、毛泽东,汇报了他目前的位置与处境,详细说了他开辟晋豫边敌后根据地的设想。3月6日,毛泽东就复电指示:“部署甚妥”。“晋豫边甚重要,望有计划地部署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济源、博爱、晋城地区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在西北两面的行动。”还通报了敌情的动态。 有了中央的批准,在3月上旬,朱瑞召集中共冀鲁豫省工委负责人王卓如,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副主任唐天际、阳城县县长李敏之等,在阳城县横河镇下寺坪召开了联席会议。在会上,朱瑞代表北方局宣布撤销冀鲁豫省工委及其所属的曲沃、河东、豫北三个特委,正式成立晋豫特委。宣布聂真任书记,薛迅任组织部长,高锦民任军事部长,嘉寄尘(康杰)、方升普、温建平、阎子祥(后调延安学习)、唐天际为委员,受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中共晋豫特委正式成立,确定特委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摸清理顺与接受河东、晋城、曲沃等地党的关系,恢复政权和做好群众工作。抗日根据地由此诞生了。 晋豫特委领导的区域为黄河以北、临长线以南,白晋公路以西、同蒲铁路以东地区,包括沁水、阳城、翼城、济源、沁阳、曲沃、绛县、夏县、闻喜、平陆、芮城、虞乡、垣曲、运城、安邑等十七县。这一地区南临黄河,北依太岳,雄踞中条,为太岳区的南部要塞,太行区的西部屏障,是太行八路军总部经长治、高平、晋城、垣曲,南渡黄河通往陕甘宁边区的一条重要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唐支队” 建立政权是为了发展根据地,但根据地必须要有武装来保卫。朱瑞在根据地建设的同时就着手了武装建设。正在这时,毛泽东、刘少奇于3月24日又发来电报,要求组建游击兵团。来电指出:“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八路军主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有转移作战的必要,为了在八路军主力转移至其他地区后,我党仍能在统一战线中有力地坚持领导华北抗战,必须立即组织以八路军名义出现的游击兵团”。电报还要求在晋城、陵川、修武组织一个支队,阳城、济源、垣曲组织一个支队,沁水、翼城组织一个支队,统一由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朱瑞及中央晋冀豫省委领导。 朱瑞根据中央指示,立即以阳城武装为主,组建了晋豫边游击纵队。纵队下编为三个支队,约500余人。李敏之兼司令员,张月川、朱生荣任副司令员,王兴让(王佐)任政治代表,刘刚(刘祖璋)任政治部主任。遗憾的是这支宝贵的武装只存在了几个月,因李敏之资助共产党,被阎锡山下令通缉后出走,游击队又回归了县公安局、自卫队,随后被国军93师收编。 紧接着,3月中旬,朱瑞根据上级指示,在阳城横河镇下寺坪千峰寺成立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从李敏之的阳城县人民武装自卫队中抽调200余名精壮的阳城籍战士组成晋豫边游击队,直属八路军总部指挥,后改由中共晋豫特委领导。战士们统一佩戴“八路军”臂章。游击队由唐天际任司令员,李敏之任副司令员,方升普任参谋长(后为副司令员),政治部主任高锦明(后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秘书处长计志寿。游击队分为两个支队,一支队队长由张月川兼任,王佐任教导员;二支队队长由自卫队大队长朱生荣兼任,活动在横河、西交、杨柏、李疙瘩、析城山一带。 当时朱德总司令和卫立煌正在垣曲,闻讯后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名义,对游击队干部加以委任。1938年4月中旬,正当朱瑞一鼓作气开展根据地与游击队建设之时,接到调令,遂离开横河前往陵川开辟工作。几个月后,他又转赴沁县八路军总部。从此,离开了他创建的根据地与战友们。 朱瑞走后晋豫边根据地建设的重担落在了他部下与战友唐天际的身上。 唐天际,湖南安仁人,黄埔军校6期学员(当时他还保留着毕业时发的一把中正剑,一支六轮手枪),1926年入党,后上井冈山,在红军第四军里从连长开始,任过师长、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苏区中央财政部长等。参加了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著名的长征。抗战开始后,任八路军总部民运部副部长,负责训练抗日游击干部。1955年授中将军衔,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89年病逝。 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与晋冀豫省委在潞城县故县召开整编会议,决定凡地委管辖的部队统称支队。因此,晋豫边武装遂改称为“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因司令员为唐天际,民间称之为“唐支队”。唐支队后来在这一地区名声显赫。 红军时期就是高级将领的唐天际,建政、建军、打仗都经验丰富,现在在中条山他又可以大显身手了。他下的第一步棋就是扩大革命武装。他与特委组织所属各县党组织动员人民参军参战,尤其是鼓励基层干部率领地方武装参加游击队。早在4、5月间,他就派王卓如、桂承志赴焦作道清路沿线活动,组建道清支队;派刘聚奎带领一班人到陵川活动,成立赵谭支队;派嘉寄尘(康杰)到夏县等地,发展康杰支队。……唐天际还亲自于1938年3月下旬,率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从横河下到济源。4月28日,在济源县邵源镇召开游击队誓师大会,正式确定这一天为晋豫边游击队成立纪念日。 “插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这一号召,马上就有大批人马投奔而来。第一拨前来入伙的,是济源县委书记杨伯笙会同张敢陈等,他带来了抗日自卫团200余人;第二批加入的是冯精华、任小凤,他们从豫北沁阳县先后上山,带来200多人,组建成警备大队,邹顺清为大队长,冯精华为副大队长;第三批加入的是李景良,他从阳城带工人游击队和县基干游击队200多人,与杨柏笙所带部队编为二大队;第四批加盟的是垣曲县委动员的200多名青年入队,带领人不详;第五批是贾继尘从中条山带来的同浦路工人自卫队;第六批、第七批是收编的国民党溃兵,共约有五六百人。支队两次派人到豫北及黄河南岸渑池等地招募了大批青年学生,可作为第八批……经过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到1938年秋,晋豫边游击支队已达2000多人,编成了7个大队。 为了进一步扩军和密切军民关系,按照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的游击原则,唐天际除留警备大队和一、二大队随司令部活动外,其余4个大队分别派到晋南的曲沃、翼城、闻喜、垣曲等地活动,发动群众,建立政权。与此同时,唐天际在晋城、阳城、沁水、翼城等地办起了合作社,建立了后方留守处,在青龙、黑龙建立兵工厂,在东石臼村建立了被服厂,在河北口村建立修械所,在黑龙乡西交村建立后方医院,还组建了自己的文艺团体——黄河剧团,根据地日臻完善,在地方政权和民众的支持下,唐支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队伍高峰时期发展到两个团的实力,成为开辟晋豫边的一支生力军。 1938年11月9日至1939年1月19日,中共晋豫边区委巡视团对各县工作巡视之后,强调指出晋豫边区的主要任务是“以紧急动员为中心”,“使全区工作走上更加深入巩固平衡成熟的更高阶段”,把边区建设为粉碎日军进攻的“主要战略支点”。为巩固根据地,除建立“唐支队”外,晋豫边各县还建立了县大队,区建立基干队,整个晋豫边形成了一个武装体系。这个体系的骨干是“唐支队”,基础是群众武装,承担着保卫政权,铲除汉奸的任务。到1940年初奉命撤出晋豫边时,“唐支队”已发展至3000多人。1940年夏,李哲人将保护兵站的军队带出时,也有2000人,两股部队加起来达5000余人,他们纵横驰骋,威震晋豫。 作为支队司令员的唐天际,仿佛回到罗霄山脉中段的时代。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游击战争逞英豪,汉奸走狗把命逃。阳城首创根据地,井冈红旗晋豫飘。”后来,他在横河、济源时诗兴大发,又写到: 王屋山前做战场,莫嫌军中少刀枪。 顺风吹动黄河水,如像愚公移山岗。 抗日救国保家乡,不顾流血和断肠。 今日万兵满山上,来日红旗掩太阳。 1938年2月晋豫特委改称晋豫地委,1940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晋豫地委升级为中共晋豫区党委,聂真继续任书记。2月晋豫边游击队(唐支队)与八路军344旅688团合编为129师新第一旅,唐支队编为二团,团长方升普,政委敖纪民。688团团长韦杰任新一旅旅长,唐天际任旅政委,黄新友任副旅长。 从1938年初到1940年5月,朱瑞、唐天际等开创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由于1939年12月山西发生了“十二月事变”,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山西争夺的重点就在晋豫边区。1940年5月,国共谈判在壶关大井划界后,达成以漳河为界的作战协议。唐支队所在的八路军新一旅和晋豫区党委奉命撤离晋豫边根据地,转移到了太行山南端的平顺、壶关一带,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就暂时处于低潮。 根据地与“唐支队”的作为与影响 朱瑞与唐天际辛辛苦苦地创立的晋豫边根据地与“唐支队”,在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撤出了,但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却永留史册。 第一,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通过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在各县都建立起了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了地方政权、地方武装,为我党重新回到这块热土,坚持抗战打下了基础。尽管作为根据地的晋豫区党委领导机关与武装部队离开了、转移了,但各级党组织仍然秘密地开展活动,地方政权、地方武装依然保留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活动,坚持斗争,坚持抗日。一年以后,1941年8月,趁着国民党军队溃逃到黄河以南,日军无暇顾及边远山区之际,原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率领由386旅17团和决死纵队59团组成的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又重返他热恋的这块土地,开辟了岳南根据地。1943年春,唐天际与他的旧部分开后,也返回了晋豫边一带,将其开辟为太岳区四专区,任军分区司令员,李哲人任政委,冯精华任参谋长。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根据地建设与抗击日寇的战斗。 第二,主动开展了山地游击抗日战争,主要是中小战斗,并配合八路军和国军参加了一系列战役。比如1938年配合国民党38军赵寿山17师在邵源镇击退日军进攻的王屋伏击战;同年7月配合八路军115师344旅在阳城芦苇河设伏,歼灭日军25师团一部,毙伤日军近千人的町店战役;攻克绛县县城和南樊镇的战役等。唐支队与688团合编为129师新一旅撤离晋豫边后转移到太行山南端的平顺、壶关一带坚持抗战。当解放军挺进中原时,这支军队归入秦基伟的第十五军,南下到云南,后归属于中国空降兵第15军第130团。 第三,保卫了由太行八路军总部经晋豫边到延安的兵站线。这条路线是由太行山区壶关、高平、晋城、阳城再到垣曲渡黄河或由渑池渡黄河后,越过陇海线经西安,再北上陕北,到达延安,路线极为复杂,地位十分重要,被人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兵站”,是中共中央与八路军总部重要的交通线。唐支队分别在垣曲兵站、渑池兵站各派一个中队,除保卫兵站外,还协助运送物资,护送来往人员。曾多次安全护送八路军总部领导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等出入境。由于这里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皮定钧独立支队,王震359旅,王树声支队,陈(赓)谢(富治)兵团,都是由此渡过黄河,挺进中原的。 第四,为了展开游击战争,晋豫边区十分重视开办干部学校,培训开展游击战的干部。对所属各县的地方武装及阳城工人、青年游击队进行了培训,为八路军总部警卫团输送了300余名精兵。 晋豫边根据地与“唐支队”,仅仅存在了两年的时间,但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为不久重返根据地,开展抗日工作,夺取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们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勇于开拓,勇于胜利的精神,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相传,永放光芒。 参考资料: 1、《阳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11 2、马巧珍《晋城解放之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6 3、冯 潞《高台上的中国》,三晋出版社,2000.6 4、《太岳革命根据地历史画册》,中共阳城县委党史研究室,2009.7(责任编辑:崔利民)
上一篇红色浸润南石店
下一篇趣说解放军的三位胡子将帅
文章分类:
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