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抗外侮斗敌顽苏北展才志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9-06 00:00作者:黄克诚研究所来源:原创 几天过后,三师及苏北区的“抢救”运动开始了。 一批干部被抽调出来,在师部办起了训练班。然后,三师在第七旅进行实地考察,及时掌握动向。好几天过去了,黄克诚觉得有些不对头。 那几个被“抢救者”,在软逼之下就有点表现不正常了,后来再被抓捕审讯,更是有失常态,乱供一气,简直不着边际。黄克诚一看这种情况,急忙下令:第七旅停止“抢救”,将被“抢救”的人统统释放,并且搞好善后工作! 在第七旅搞“抢救”试点,是黄克诚苦思良久作出的决定,目的在于谨慎稳妥,先小范围试行,观其成效,再作打算,以免收拾不了局面。 如今一见这种情况,黄克诚就明白,在思想教育中,大搞肃反这类事,就会出现扩大化偏差,这种老毛病一下子是改变不了的。于是,他认定:搞“抢救”运动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心里有了底,黄克诚果断作出抉择,立即通知第三师各部队以及苏北地区各地委,一律不开展“抢救”运动!黄克诚特别重申,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可按照正常工作程序,交给主管部门解决处理。在整风过程中,各部队及各地委只搞正面教育,和风细雨,不准进行逼供、诱供。这样,黄克诚为革命事业着想,顶住压力,在苏北整风过程中,没有搞“抢救”运动。 苏北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中央证明,黄克诚没有开展“抢救”运动是经过实事求是考虑之后作出的正确决断。 华中局驻地。各区党委和新四军各部队负责人前来汇报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的情况。会议期间,黄克诚恰巧与曾希圣住在一起。 曾希圣与黄克诚是老相识了。当年,他们两人在衡阳读书时就是同学,后来又同入国民党广州政治讲习班。在中央苏区时,他们一个在红三军团,一个在中革军委工作,如今,曾希圣是新四军第七师政治委员,又和黄克诚共同战斗了。他们彼此熟识,一见面无话不谈。 这次,黄克诚发觉曾希圣有点不对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也不太爱说话了。黄克诚敏锐觉察出他一定有什么心事。黄克诚待人宽厚体贴,何况曾希圣是同窗故旧、亲密战友,因而,黄克诚就向他询问出了什么事情。曾希圣只是拼命抽烟,不肯说。 后来,在黄克诚刨根问底,再三追问之下,曾希圣才向老朋友说了实话。 原来,他爱人在“抢救”运动中,被指认为特务!“什么?!”黄克诚一听,几乎跳了起来,忍不住大声说道,“这不可能!决不可能。她们这批从上海卫校参军的女兵,都是些单纯的学生,怎么可能是特务?这不是胡闹吗?”“人证、供词都有,不相信又有什么办法?”曾希圣闷声道。“什么人供出来的?”黄克诚又问。 “二师政治部工作的一个女干部供出来的!”黄克诚仔细一向,才知道那个女干部和曾希圣的爱人是同学,在“抢救”运动中,那个女干部不仅供认自己是特务,还供出了曾希圣的爱人也是特务。 黄克诚听完曾希圣的陈述,觉得事出蹊跷,这事情不大靠得住。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古道心肠,遇见不平之事,更爱拔刀相助。于是,黄克诚找到第二师政委谭震林,将二师政治部那个女干部找了过来,自己亲自同她谈话,了解实情。黄克诚一见那个女干部,很年轻,像个单纯的女学生,内心更加坚信其中有问题。 黄克诚问那个女干部:“你是如何加入特务组织的?”那个女干部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大讲一通。 “你都搞了哪些特务活动?”黄克诚又问。她又讲了一大堆,神乎其神的。 黄克诚听得直叫玄,这么小的年轻人,竟然讲出那么一大套让人眩晕的特务活动来,难以置信。 黄克诚最后问她:“你讲的这些是不是真话?”“千真万确。”她一口应承下来。黄克诚不慌不忙,耐心做起了她的思想工作,以期打消她的顾虑。 最后,黄克诚见她心有所动,便说:“向党组织要讲实话,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既对革命事业不利,又害了自己和别的同志..”看着黄克诚和蔼可亲的面孔,那个女干部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她向黄克诚说了实话:“刚才讲的那些话,全是编造的。”“为什么要讲那些假话呢?”黄克诚和蔼地问。“起初搞‘抢救’时,我讲的是真话,可是人家不相信,反而对我进行‘抢救’,开大会小会,进行斗争、逼供,我被整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瞎说一气,问什么就说什么,说得有鼻子有眼。 这一来,我反而受了表扬、优待,还受到欢迎..所以,我就索性乱编乱说起来。”那个女同志一边哭,一边说。黄克诚听完这一切,真是哭笑不得。 他赶紧将情况告诉了二师政委谭震林。他感慨地说:“这种‘抢救’法真是害死人呀!”接着,他问谭震林:“你们二师搞出了多少特务?”“每个团都数以百计吧。”谭震林毫无保留地坦言道。 “哎呀!谭老板,你一个团里有那么多特务,部队又离敌人这么近,你又在审查他们,部队还不乱了套,全跑光了?”黄克诚又问。“谭老板”是大家对谭震林的亲切称呼。 谭震林老实回答:“没有啊,一个也没跑过去。” 黄克诚这才说:“老兄,你快回去给人家平反吧。你那么整人家,人家都不跑,哪里有这样的特务?”一句话,点醒了谭震林。黄克诚专门针对此事,与饶漱石进行了交谈,向饶漱石谈了自己对搞“抢救”运动的意见。饶漱石也觉得这样“抢救”不对头,因而他同意黄克诚提出对被“抢救”干部进行甄别平反的建议。 祸不单行。 黄克诚开完会后,刚返回驻地,华中局发来电报,指示三师立即将三师政治部保卫部长杨帆抓捕,押送华中局,并且特别说明,延安有人供认杨帆是特务,需要逮捕审查。黄克诚又是一愣,觉得难以置信。 杨帆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曾经受党的委派,在南京从事左翼文化的领导工作。后来,调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担任叶挺军长的秘书。“皖南事变”发生后,杨帆历尽艰险,从皖南突围,来到苏北。杨帆这个人,意志坚强,才华出众,工作能力强,陈毅对他十分信任。当然,他也有点清高傲气,遇到不大顺眼的事,总爱出面抱打不平,不免得罪一些人,而且遇到不顺眼的人,杨帆也不隐藏自己的半点怒气,白眼视之。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绰号“怪才”。 但是,这样一个人,也不见得是什么特务呀!黄克诚绝对不相信杨帆是特务。情况未经证实,我决不能在三师逮捕任何一个毫无真凭实据的人!黄克诚下定决心。于是,他叫来杨帆,告诉他华中局让他去开会,并派了部队护送他前往。 杨帆来到华中局驻地,当即被逮捕关押。 不久,经过审查核实,杨帆的确受了冤枉,于是饶漱石释放了他,并向他道了歉。 “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杀!”黄克诚诤诤誓言,历史将会永远铭记。 1944 年初。为了战胜日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黄克诚主持并颁布了《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发展生产是党中央十大政策之一,是我师当前中心工作之一,是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继续坚持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师政(治部)特号召全体主力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生产运动,并有如下决定: 一、部队年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改善大家生活,解决部队部分困难,在目前敌后环境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解决全部困难。至于私人生产,为解决大家困难,并往往流为浪费者,应加禁止。 二、生活方针。(略) .. 三、动员与组织为发展生产中之重要关节,各级首长要负责推动,亲自动手,提高生产积极性,研究改进生产方针,调查土质种子等及地方经验,总结生产中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在生产运动中须严格注意爱护群众利益,如租地借工具等,不得对群众有所妨害! 此令 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副师长张爱萍 参谋长洪学智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副主任杨光池 大生产运动在苏北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黄克诚严以律己,不但想主意,出办法,而且亲自动手种菜、拾粪,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发展生产的同时,黄克诚也十分注重厉行节约。 一天,新军装下发到了三师和苏北军区各部队。许多同志一看今年的新军装,全都愣住了。只见军装根本没有往上翻的衣领,军帽也去掉了折起的布圈,不像多少年来大家穿着的军服了。 “这还像军装吗?”不少人发起牢骚。后来,大家逐渐了解到这全是黄师长的主意,是为了节省布料。有些人心里琢磨开了:这个黄老头,这样节省,才省几寸布啊? 听到下边同志的反映,黄克诚专门召开了一次大会,向大家做工作。他穿上新发的军装,走上讲台,捡掏心窝的话讲开了:“同志们,我们生产自救运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节约,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大家都晓得。就说我们的军装吧..” 说着,黄克诚一指身穿的新军装,“改这么一下,并不影响穿着,有的同志说,这才节约几寸布呀。同志哥,可别小看这几寸布啊。我们全师几万人,合起来要节约多少匹呢!减轻了老百姓多少负担呢!我们节省一点,老百姓担子就轻一点啊!..”一席话,赢得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黄克诚一看大家想通了,指着台下一个小战士说:“也许你不习惯,以为不好看,但是慢慢会习惯的。小同志,你说是吗?”小战士一个立正:“师长,开始我真嫌它难看,现在想通了!”台下哄然响起一片笑声。 1944 年春,日本侵略军为集中兵力向我抗战正面战场进攻,加强太平洋战场的力量,从苏北抽走一部分兵力。这样,为苏北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向八路军、新四军发出指示:世界大变化的局势即将到来,解放区军民应保持高度警惕,壮大人民力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准备在任何情况下把日本侵略军打出中国去。 1944 年3 月,华中新四军第一师发起车桥战役,拉开华中抗日战场局部战略反攻的序幕。 4 月,黄克诚指示刘震第十旅及第七旅一部,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开始对日伪军展开反攻。 高沟、杨口是灌云、新安镇之敌伸向西南的主要据点,筑有坚固工事,是淮海、盐阜两区交通线上的一颗钉子。刘震根据上级部署,率领淮海区所属部队向高沟、杨口之敌发起猛烈进攻。 针对敌人工事坚固、可能有敌增援的特点,刘震果断下令以一部首先打高沟据点,以另一部钳制杨口等地,然后集中兵力会攻杨口,全歼该处之敌。 在刘震指挥下,新四军拔除了高沟、杨口中心据点,攻克大小据点十四处,取得辉煌战果。消息传来,黄克诚十分高兴。 接着,黄克诚率领三师将士在5 月至10 月间,又发起滨海地区连环攻势, 把淮海区之敌分割在几个孤立区域,将根据地边沿区一举推进到了陇海路。尔后,第三师重创南下增援的伪军孙良诚部,局部战略反攻取得成效。 1945 年初春,苏北。春寒料峭。阜宁,位于盐阜区东部,射阳河从它东面出海,串场河与通榆线从其南面穿过,因而阜宁成为水陆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自从1943 年春,敌伪在“大扫荡”中占据阜宁城及其附近乡镇后,不断增兵阜宁。1944 年冬,敌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又从河南调来盐阜一带,孙良诚特派其四十一、四十三师共七个团驻扎阜宁一线。 敌人重兵屯驻阜宁,时刻威胁盐阜区根据地。在黄克诚的头脑里,这个盐阜区根据地边上的钉子,早已被列为歼灭的对象。 不过,黄克诚用兵老成持重,鉴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他一直等待有利战机,没有轻易下手。 随着华中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攻打阜宁的条件日益成熟。于是,黄克诚召集张爱萍等师部领导,分析敌情。大家一致认为,此非彼时,在兵力对比上,我众敌寡,在战斗意志上,我盛敌衰,攻克阜宁城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商议,黄克诚果断作出攻打阜宁城的抉择,遂决定集中八旅、十旅、师特务团,以及盐阜区的阜宁、阜东、建阳、射阳、盐东五个独立团,共约十一个团的兵力,准备发起阜宁战役,整个战役由黄克诚亲自指挥。准备工作开始周密安排,紧锣密鼓地进行。 黄克诚身披一件破旧军大衣,一个团一个团地检查备战工作。与敌作战,不仅斗勇,还要斗智,黄克诚十分注重后者的作用。 不几天,射阳河上游出现了许多小木架,上面贴着各种抗日标语,顺流而下,漂向敌伪驻守的阜宁城。 守城敌人不知何物,伸头观看。来到近前,大家都看清了:“日军必败,我军必胜!” “中国人不要为日本军卖命!” “欢迎弃暗投明!” 小木架上硕大的黑字标语直入敌军士兵的眼帘。不仅如此,敌人各据点附近,新四军也频繁出没。奇怪的是,他们也不开枪打仗,只是向据点大声喊话,说日军必败,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老百姓丰衣足食,号召伪军兄弟弃暗投明。 阜宁守敌多是冀、鲁、豫人,这些天来,他们发现新四军里有很多自己的老乡,操着本省方言,向自己喊话,不禁怦然心动,思念家乡。 他们哪里晓得,这一系列的政治宣传攻势,都是黄克诚用来瓦解其斗志的。黄克诚专门让人从三师战士中挑选出一些冀、鲁、豫籍的战士,组成喊话队,向伪军兄弟喊话。攻敌先攻其心,在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敌人军心发生了动摇。开始时,伪军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跑过来,后来竟出现一个排一个排投向新四军,引起日伪军长官的震惊,严重挫伤了敌人的斗志。 阜宁战役马上就要打响了。作战命令已经草拟并交给了师长黄克诚。黄克诚仔细审阅完,又会同作战部门进行详细审核。在作战命令中,黄克诚在“攻占阜宁”四个字前面凝重地加上了两个字——相机。 黄克诚知道,战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必须根据战场形势变化,随时机断指挥。加上“相机”二字,一方面是要提醒作战部门,在战役指挥中,随机应变,要从最坏的情况着眼,多作几手准备;另一方面,赋予作战部门以相机决断的自主权。准备工作充分而周密。 4 月25 日深夜,战斗打响了。黄克诚指挥八旅二十四团以及特务营,一夜之间连续攻克了大顺庄、头灶、九灶等据点,拔除了阜宁城外围的障碍。守敌一见,惊慌失措,急急忙忙派出一支千余人的队伍从北城门冲出,企图反扑,夺回据点。 翌日正午,敌人蜂拥而来。 新四军早有准备,打蛇打七寸,猛然给予迎头痛击。“噼哩啪啦”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敌人丢下一片尸首,退缩回去。说时迟,那时快,机不可失,新四军乘胜追击逃敌,尾随敌人,直入阜宁城。 “嘀嘀哒哒”,响亮的冲锋号声四起。新四军指战员奋不顾身,冲进了城门,并抢占了阜宁城北门的四座炮楼。 敌我双方暂时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黄克诚听到这个好消息,亲自来到了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总攻开始了。在炮兵配合下,新四军三师主力从故壕中一跃而起,杀向敌阵。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硝烟四起。敌人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脚,四处逃窜。 新四军指战员斗志旺盛,多少年来总是打游击战,避免伤亡,伺机反攻。如今打起了攻坚战,不免群情振奋。在长达五十里的战线上,新四军以无畏的气势压向敌人。阜宁城头,敌人顽强抵抗。新四军战士搭起云梯向城头攀登。 敌人不断向城下投掷手榴弹。轰然巨响,硝烟过后,云梯被炸成数节,战士们倒在血泊之中。又有一批战士搭起云梯,冲上前去。有的地方,新四军战士冲上城头,与敌人展开了肉搏。 五个多小时过去了,新四军前仆后继,终于攻占了敌第四十三师司令部,控制了阜宁城中心,红旗插上阜宁城头。日落西山,旌旗飞舞。 然而,城内天主教堂里,一股敌人仍然负隅顽抗。黄克诚当机立断,命令集中炮火轰击。 翌日凌晨,天主教堂守敌被全歼,阜宁城全部解放。阜宁一役,在黄克诚运筹帷握、亲自指挥下,历经三十六个小时,摧毁敌人碉堡一百四十三个,解放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收复五百六十多个村庄,共歼灭敌人七个团,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新四军在苏北战场上第一次攻占有坚固工事的城市。 阜宁解放,三师驻地锣鼓喧天,一片欢乐的海洋。1945 年8 月8 日,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
文章分类:
黄克诚回忆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