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小延安” 红色圪台山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05-27 00:00作者:冯太花来源:晋城党史网 编者按:圪台山是高平革命老区,因抗战时期,中共高平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设在这里,故被人们称为高平的“小延安”。有着辉煌历史的圪台山,历经风雨见证着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美好家园的壮志豪情,今天红色圪台山又吹响了奔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号角…….(编者:馨语) 圪台山是高平革命老区,位于高平市西北部,与长子、沁水县接壤。圪台村委会由圪台、沟底、天神头、模凹、山头、范家岭、北田家、十字岭、秦家沟、佛儿凹等10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30平方公里,有耕地3020亩, 村委会下设8个村民小组,有328户、1250余人。由于该村坐落在圪台山半山腰,地势高低不平,进村的盘山路层层叠叠,好像一层层的台阶一样,村名由此而来。又因抗战时期,中共高平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设在这里,故被人们称为高平的“小延安”。 圪台村人民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搞根据地建设,男女老少齐参战,全民皆兵,儿童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妇女白天磨军粮,晚上在煤油灯下做军鞋,青年参加民兵队伍,白天种地,晚上下山到寺庄、长平一带割电线、攻据点,壮年人在兵工厂打制长矛、大刀、石雷、榆木炮。由于抗日政府驻扎在圪台村,圪台也不断遭到了日军的围攻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共烧毁房屋50余间,抢走牛羊100余头、粮食300余担、衣物500余件,并枪杀了抗日村长牛先国、闾长牛秃孩。圪台人民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保护了抗日民主政府,为高平彻底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留下了许多的革命遗址和遗迹。 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圪台行政村模凹自然村观音堂庙院内,与“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南北对应。它座南面北,单进院落,南面有正殿三间,东西耳殿各二间,北面有戏台三间,两侧西为耳楼,东为出入,东面有看楼六间,西面有配方六间,全部为清代建筑。 1941年10月初,太岳南进支队开辟岳南根据地时,中共太岳四地委决定在白晋路以西的高平境内建立抗日政权。是年10月12日,在士敏县(沁水县)东峪村宣布成立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太岳南进支队民运工作队指导员王宏为县长。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最初依托士敏县的柿庄、川村、寺岭圪凸等村和高平西部边境的圪台、北甲、陈山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并依照旧行政区划设置了三、五两个区,但区级机构很不健全。为扩大根据地,推进抗日工作向高平西部纵深发展,1942年3月,县武工队配合八路军386旅16团围困西珏山日伪据点,派出武装将西珏山日伪据点拔掉后,抗日根据地才推进到模凹、南圪脑、圪台、常庄等地,县政府也由沁水东峪村迁至高平境内圪台山的模凹村。县政府陆续设置了财粮科、民政科、武装科、教育科、生产科、交通科、经济局、公安局等工作部门和秘书一职,下辖两个区23个根据地村。与此同时县政治部(县委)设在圪台村,农会设在沟底村,公安局住北田家,县大队住十字岭。在这里县委、县政府放手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组建游击队武装,巩固地方政权,逐步建成高平抗日根据地。 从此,圪台山成为高平政治中心和重要的抗日根据地,直到1945年4月高平解放前夕才下山经檀山、北杨、马游、瓦窑头等迁回县城内。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带领根据地群众,与日伪军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进攻和扫荡。同时,还与姬振魁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为高平彻底解放和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41年10月至1945年4月共经历王宏、张焕和李建标三任县长。 1985年9月,高平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了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大会,县政府赠给模凹村“发扬革命传统,振兴老区经济”锦旗一面。1993年高平撤县设市后,市委、市政府曾多次拨款对模凹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进行维修保护。旧址内现保存有:县长室、办公室、会议室、民政科、地道室、拘押处等展室和数十件珍贵陈列物。 模凹村抗日小学旧址 模凹村抗日小学旧址位于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东南面 。 1944年2月,根据中共高平县委的指示,由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建标、财粮科长郭守信(高平县秋子村人,兼政府党团书记)组织县政府人员在模凹村开展整风运动,县长李建标作动员讲话,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中央文件。经过10多天的学习,参加整风的干部提高了认识,都自觉地检查了自己。整风运动结束后,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韦加今根据县长李建标“抗日政府住在模凹村,不能光说抗日,不抓教育。要先在模凹村办一所抗日小学”的指示,对模凹村作了摸底调查:全村共20余户,大人几乎不识字,有10个学龄儿童,村上从来没有办过学校。情况摸透之后,县政府即开始筹办学校。模凹村的干部和群众听说抗日政府在模凹村办学校,就自动腾出民房,送来桌凳,县政府调张士英任模凹村小学教员。学龄儿童的入学年龄又适当放宽,使许多年龄较大的孩子也上了学,共招收学生20余人。这样,一所崭新的抗日小学,就在模凹村诞生了。 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 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位于高平市野川镇圪台山模凹自然村中,南临“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纪念馆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总投资300万元。纪念馆主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东面是接待展品室,正面是主展厅,西面是党员教育活动室。 2005年8月,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弘扬太行太岳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高平市委、市政府在圪台山模凹村 “高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对面,规划设计、开工建设“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2006年7月,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建成后,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之际,中共高平市委第四届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在纪念馆进行集体廉政宣誓,举行揭牌仪式,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正式开馆。 纪念馆主展厅共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物华天宝古泫氏、抗击日寇小延安、激情跨越新高平和十二五展望大跨越,分别介绍了高平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新变化、新成果和未来工作目标。厅内陈列军用物品52件。 展厅内有抗战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等亲临高平,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在高平大地上留下了光辉足迹和动人事迹。高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自然灾害和日伪军经济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发扬不屈不挠、英勇斗争、前赴后继的精神,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高平抗日纪念馆的建立,旨在通过追忆历史、感受当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旨在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坚持正义、不怕困难、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为国家民族大义舍生取义、死而后已的爱国牺牲精神;旨在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继承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实施“16488”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奋力建设美丽高平,为提前五年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建成后,称为红色圪台山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都有各级党政领导、党员、群众和中小学生到这里参观接受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和社会教育意义。 2006年,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被高平市关工委挂牌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2007年被晋城市委、市政府挂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晋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晋城市监察局挂牌为“廉政教育基地”。 目前圪台山已成为高平市红色旅游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圪台村既是老区,又是高平市最偏远的山区,是典型的“两区”村。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老区人民,针对该村交通、通讯、吃水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情况,2003年中共高平市委、市政府拨付专款,修通了圪台村通往外边的8公里主干路,为10个自然村全部通了自来水;2004年为老百姓各家各户接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和程控电话;2009年通往10个自然村17公里的土路全部铺成了水泥路,对10个自然村的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2010年,圪台建制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13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837元;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14元;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69元,老区人民在各级党组织、政府的领导下,告别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责任编辑:馨语) 纪念馆主展厅 抗日民主政府门景 抗日战争高平纪念馆门景 模凹村抗日小学旧址 县政府各机构办公室
文章分类:
党史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