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小货郎拯救红二十五军的故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08-03 00:00作者: 冯潞来源:晋城党史网

这是一位不太像英雄的英雄。如此说是因为这位出身卑微,思想上也没有当英雄的精神储备,然而,他在偶然间做成了一件大事——通过带路拯救了红25军。


红25军卢氏被困


1934年对于红军是一个坎,原因是国民党军太强大,几块根据地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党史称“战略转移”。除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外,还有一支部队,这就是红25军。

红25军创建于1931年10月,隶属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建制。其主力提前随红四方面军早在1932年10月就长征去了。留守红军坚持22个月后,也被迫长征。全军出发时辖3个步兵团、1个手枪团,约3000人,论实力甭说一个军,甚至不足一个师的三分之一。这支红军领袖是程子华、吴焕先及徐海东,领导层重要点的人物还有戴季英、徐宝珊、郑位三,一个叫刘华清的中层军官也在里面,时任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他们独自从河南罗山出发,目标是要到陕南扎根,这点人马,能否走出去,谁也不敢打包票!

1934年12月,红25军突破两道防线,到达河南伏牛山区的卢氏县汤河附近,准备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国民党军统治薄弱之陕南。总共七八十里山路,一天就可以走完。这样,就能摆脱尾追之敌,在陕南打开局面。当时,出于生存考虑,哪儿能寻求安生立命,就去哪里,这是铁律。

但红军很快发现这步棋不能走了。陕军第19军(杨虎城部)第60师万余人已抢在前面占领了入陕的关口——卢氏五里川、朱阳关。后面上官云湘带领5个旅的“追剿队”已从栾川出发尾追,相距仅35公里;左右亦有敌,第40军紧逼合围,内乡民团司令别廷芳部也向卢氏逼近,刘峙坐镇河南绥靖公署指挥围剿,还在陇海线上备有军列,随时调运援军,加上黄河在东阻拦……红25军陷入了敌军布下的“铁桶阵”危境中。连蒋介石也乐观地认为,红军“插翅也难逃遁”——蒋的预测并非没有道理,隋末瓦岗军李密、王伯当部就是在这里全军覆没的。

红军上下都很明白,如再不抢在敌人合围前寻到出路,这3000人会马上面临灭顶之灾,形势相当严峻。

当务之急,是如何寻找一条入陕通道,迅速摆脱敌人之围追。


红25军遇到了陈廷贤


此刻,红军内部充满悲观绝望情绪,他们都做好了最后准备,有7名女护士也发誓,如果冲不出去,就抱在一起跳崖……如果不是有后来结果,很难想象这支军队会有一个光明前途。红25军遇到了22岁的陈廷贤。于是,就有了一个“货郎担”拯救一支军队的传奇。这是晋城人的骄傲!

在军部会议上,军长程子华感到形势之危急。原来,程本人就是山西运城人!关于其经历,在此作一简单介绍:1905年生,仅比陈廷贤大6岁。但资历很深,1926年在太原国民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派到武汉黄埔分校学习,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之后随部编入红军第四师,在海陆丰地区活动。1928年9月,他到河南军阀岳维峻部做兵运工作。1929年12月在湖北大治策动国民党军两个连起义,1931年4月调中央苏区,先后任红军团长、师长,分别参加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9月调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红25军军长,几个月后就带队长征。他从小就知道,运城与卢氏隔黄河相望,卢氏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地方武装强大,加上重兵包围,如不迅速走开只会全军覆没。因此,程子华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依靠当地群众,寻找偏僻小径,才可能绝处逢生。

于是,军部迅速派出多路侦察部队,寻找熟悉小路的山民。但是,等到夜幕降临,侦察部队大都失望而归。原来当地因卢氏治安状况差,加上地方欺骗宣传,群众都藏进了地主武装的围寨里,很少露面。

此时,对手也搞的是坚壁清野这套,向导就成为全军的所急!

正当他们冥思苦想时,侦察兵带来一个二十一二岁的年轻人,还挑着担子。他们在距县城20公里处的横涧大干遇到这个小货郎担,当时他准备去青山集市。军长程子华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与他口音相似,都带山西味,莫非……一问很快就明白了,果然是晋城人!

啊,遇到老乡啦!程心里一阵发热!

等相互知晓对方的晋籍背景,陌生疑虑就打消了大半,交流就格外投机起来。那么,这个“小老乡”是如何流落到这里呢?这正是程子华想要知道的。

小货郎担用略显稚嫩的声音,讲述了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他叫陈廷贤,生于1911年11月15日生于晋城金村镇长阴村,家庭贫苦,父母早亡,12岁那年,两个妹妹也活活饿死,为了活命,陈廷贤把小弟过继给了别人,而后背井离乡,由晋城翻越中条山到运城下井挖盐做苦工,而后又与外婆逃荒过黄河流落到豫西卢氏,租居县城,在一家蛋糕商铺里当伙计,学了一手做糕点的手艺,平时肩挑货担,风餐露宿在卢氏四乡叫卖……听着听着,程军长紧紧握住他皮肤皲裂的手,感动不已,说声“小老乡,你受苦了”,声泪俱下。一个历经铁血战阵的将军,在绝境中,竟然能为一个贫民而失控,真是令人惊叹呵!

就是这一流泪——“大同乡”此举表现出的关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这个遭受磨难的孩子!当他了解到这支身陷危境的军队寻求“入陕”的意图时,他“嚯”地站起来,说:“长官,不敢拖延时间,我给你们带路!晚了就来不及了。”

原来他长期在这里挑担奔走,了解一条进入陕南的秘密通道,而此路绝少有人知道!

军首长们马上兴奋起来。哈哈,就这一次“同乡遇”,问题解决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老程一阵欣喜。

几十年后,子女们问及父亲陈廷贤为何要冒险带路,他坦白说就是那个“山西长官”一句“老乡,你受苦了”的抚慰话感动了他,也让他记了一辈子!但他始终没有弄清这个“山西长官”是谁。


三天三夜带路脱险


接下来,红军几位领导们经过周密部署,遂派出手枪团到朱阳关下边的黄沙一带号房子、贴标语,虚张声势,造成由此入陕的错觉,以迷惑敌人。主力部队则由陈廷贤带路,于12月5日凌晨趁夜色抄秘密小路入陕。他们从叫河出发,由马印、姬家岭到香子坪、大石河,沿“72道猴跳圈,25里脚不干”的峡谷前进。你听听这些地名,就知道这里人迹罕至,纯粹的山地风光,而这些美景大概这支“逃难”军队无暇顾及!

傍晚,红军到达文峪口,在涧西宿营。军领导派陈廷贤秘密遣返县城,任务是为患病的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买盐和药品,并捎带侦察敌情。他探知县城尚无敌正规军进驻时迅速返回报告。红25军闻讯后,准备趁机占领卢氏县城,以增加给养。当夜,等红军抵达县城南侧洛河南岸时,突然发现县城方向灯火通明,远远传来人喊马嘶声。情况有变。经侦察,原来是刚从陕州调来的国军刚进县城。军首长当机立断,绕城而过,寻路西进。于是在枪林弹雨和呐喊声中,红军绕过了卢氏县城,不敢停留,沿着秘密小道疾进。

等进入峡谷,为了防止敌人伏击,副军长徐海东率两个连在路两边山上搜索前进,替主力开道。傍晚,红军行至涧西时,发现卢氏城敌人紧闭城门,只是呐喊打枪,虚张声势,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在天亮前,终于绕过敌军重兵把守的五里川、朱阳关!

事情已成一半!陈廷贤建议,翻过百盘岭险关,攻下龙驹寨,进到徐家湾,经双槐树香山庙向官坡进发,最后占领豫陕交界的铁索关,就能打开山南大门。

当晚,红军改在横涧河口的望云庵柏树林中露营。翌日,红军翻山越岭到达龙驹寨,突袭保安队,活捉7人,打死1人。次日晨,红军在黑沟(今上店)早饭后,向官坡进军。8日,红军抵达著名的铁索关。

此关为两省分界处,位于箭杆岭豁口处,西南方向是秦岭山系中高耸入云的云架山,早先有石制的关门和铁索,那地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是民团没有料到红军会突然出现。红军轻易将其击溃,顺利进入陕南。至此,陈延贤用三天三夜,翻山越岭,终于将红军带出重围,蒋介石在卢氏聚歼红军的企图化为泡影。

红军也松了口气,士气为之高涨。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小货郎”充满感激之情。

临别时,军领导送他15块大洋,但陈廷贤,这个乡民出人意料地谢绝了。军领导异常感动,称赞他“为红军立了大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陈廷贤连连说:“你们为穷人打仗,我办事应该的!”从此语看,一个农民觉悟不低啊!这就是红军的厉害之处,几天就能让人变样!

程子华过意不去,就与政委吴焕先联名写了一张字条,盖上大印,郑重地递给了陈廷贤,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双方依依惜别,程子华反复叮嘱他要小心保护自己,防止敌人报复。陈廷贤指指黄河方向,幽默地说:“大不了,就过河回山西去!”


字条的故事


陈廷贤送别红军后,就返回卢氏的家。不知何因,当天,他给红军带路的消息就被民团知道了。结果,他被押到城隍庙县民团总部,折磨了3天,敌人未从他身上搜出什么,加上他矢口否认,就把他释放了。

出来时,他暗自庆幸对那张字条的临时处理,否则就坏大事了!那么,那张关系他性命的字条哪里去了呢?

从事态发展看,敌人也分析认为,红25军能够出人意料地逃脱,一定是有内线带路。他们就追查此人,怎奈当时的环境管理太疏,没有将他查出。若要放到中共后来严密的群众监控揭发体系里,他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抗战后期,日军侵入卢氏,陈廷贤在县城租住的旧屋一起毁于战火,这张字条自然就没了。字条上究竟写了些什么?他不识字,再说他也不敢取出来示人!他无法预测到他日后命运会与此有关。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凭着自己的手艺成为卢氏县副食品公司的一名职工,主要在县城门市部里卖油盐酱醋,小日子过的不赖。他在1940年结婚,妻子是从晋城老家娶过来的,并育有四个女儿。根据当年的“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那句话及那张烧毁的字条,他就认为自己是党员了,一直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工作上积极上进,并多次要求交党费。组织上对于他的怪异之举,颇感纳闷,问及原因,他才讲起了曾为红25军带路这件事,这让组织大吃一惊,但也没有被批准入党。现在分析,组织上估计对他的说法不太相信也就没太当回事。

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字条的事,是一个孤证,很难被采信组织会说他空口无凭呵。这也反映出这位奇人在“自我发展”上的不够精明!人家问字条在哪里?写得什么?你说烧了,自己不识字,看不懂。这等于没说!可那个年代的人,你能要求他什么呢?!这就只能是这样尴尬。大概到了此时,他才意识到那张字条的珍贵吧!

办过的事竟然不能证明自己,这就是历史的怪异,生命的有限!可以想象,在20世纪的中国,说不清自己的人太多了。证明不了自己的人也太多了。

得不到承认就算了!陈廷贤也未再去说明什么,安心卖他的酱醋,也不再追究此事。由于他工作是把好手,就被评为省级劳模、地级劳模,还挂过花。但就是入党问题无法解决,这位货郎虽然能走出秘密小道,但却不能寻找到一条进入组织的捷径。然而,更大的劫难还等着他!

“文革”期间,他却因此事受到追究。组织也好,造反派也好,指责他“说假话”为自己“涂脂抹粉”,他又背上了编造历史的恶名,遭到无休止的批斗和嘲弄、欺骗组织与人民是要付出政治代价的呀。回到家里,他伤心透了,再也不敢也不想提及此事,一直到1983年,那时他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


红25军也没有忘记他


据后来情况显示,红25军进入陕南之洛南地区后,粉碎了国军两次“围剿“,在庾家河战斗中,程子华身负重伤。后来虽然建立了鄂豫陕苏区,但情况仍然不妙,敌人太强大了。1935年7月,红25军主力继续西征北上,计划与陕甘红军会合。等到达甘肃泾川的四坡村时,突遇拦截之敌军,政委吴焕先牺牲,红军再次遭受重大损失。9月中旬在永坪镇同刘志丹的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至此,红25军孤军流动,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成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而后,三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这时情况才有所好转。一支九死一生的军队,孤军血战,走出来真不容易!怪不得连毛泽东也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后来回想起当时处境,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上写道:“西征北上以来,我们一直在饥寒交迫中跋涉,在生死存亡之中拼杀,现在突然看到这种充满亲情的场面,心里格外温暖,有种终于回到亲人怀抱的感觉,直想流泪。”说得太真实、太感人了!我看到此都想落泪!不知道此时此刻,红军将领们是否想到千里之外那个生死不明的小货郎呢?

接着,红15军团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甘泉会师,并被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此后还有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本来红25军也属于红四方面军。等会齐的红军扎根陕北后,1937年迎来抗战爆发,红军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八路军,红25军缩编为第115师344旅,旅长就是陈贤廷见过的徐海东,而后这支部队开拔山西参加平型关大战后,转进晋东南,一度活跃于晋城、阳城、高平一带。过后分析,如果这个“小货郎”能够知道内情,加上有参加革命的强烈愿望,他可以赶回晋城老家,说不定还会遇到徐海东,被正式吸收进来,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然而这只是假设!344旅在1940年春就走了,东下太行,去了安徽与新四军会合,从此再也没有上来过,也未到过卢氏。


与红25军失之交臂


此后,抗战结束,政治形势愈来愈明晰,红25军又去了东北,成了四野一支劲旅!新中国成立前后,程子华任山西首席党政领导;徐海东则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可惜在“文革”中遭受迫害,1970年于郑州逝世,享年70岁。刘华清则在1990年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红25军上下,都没有忘记这位当年“有救命之恩”的“货郎兄弟”。如程子华,他主政晋省后,曾经6次派人到晋城寻找,但没有结果。这让人产生了疑惑——此人是否在世,如不在世,还有没有寻找的价值?刘华清也曾到河北寻找,仍然未果。回过头来,我们总结其中失败原因,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陈廷贤在河南卢氏,寻找地点错了,后来又回想起分手时那个货郎担“黄河北”的情景,猜测为是河北人;二是程子华误把“陈廷贤”记成“陈廷献”,一字之差,两个误会,给红军老战士寻找当事人带来误导,干扰了对扩大线索的收集。

1983年,中央军委红25军战史编写组再次提起此事,把调查地扩大到晋冀豫,最后终于获悉陈廷贤的下落。调查人员迅速赶到卢氏,在县党史办人员配合下终于找到了这位失踪50年的担货郎。

还好,他还活着!其间相隔整整半个世纪,此时的他已经身患癫痫重病住在医院!当组织认定他就是“陈廷献”的时候,他已经神志不清了!字条对于他已经不重要了。

几天后,他在医院撒手人寰了,享年72岁。

其女儿陈爱芳说:“至死,父亲也不知道当年的红军找到了他。”


最后的话


1985年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用300字,记载了陈廷贤帮助红25军脱险的史实。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被载入军史,陈廷贤算是“军史布衣奇人”。

1993年,红25军老兵,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到卢氏兰草军部故地重游时曾讲到:陈廷贤是为红25军长征立下大功的人。

根据他生前的要求,县委将其安葬在县委党校旁边的公墓里。1996年,卢氏县委、县政府专门为这位货郎立了一块墓碑,碑文铭刻着陈廷贤一生的功绩。

陈廷贤生有五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去世,其余姐妹均生活在卢氏县城。

最后总结:陈廷贤生长于晋城(今泽州)水东乡长阴村,定居于河南省卢氏,两地共同造就了这位民间奇人。他有恩于红25军,却没有机会获得回报,连入党也没有被通过。等到真相大白,他却已长眠地下!呜呼,命也?命也!

可怜的货郎,了不起的货郎!(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