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的最后时刻(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08-03 00:00作者:闫书广来源:晋城党史网 “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 1970年10月,陈毅元帅回到北京,住进了301医院,但由于黄永胜的干扰,未作仔细检查就出院了。 1971年1月,陈毅腹部剧烈疼痛才再次住院,诊断为阑尾炎,手术中发现是结肠癌,并已转移。同年5月1日,他最后一次登天安门城楼,参加“五一”焰火晚会。 “九一三”事件之后,陈毅听了传达,与在场的同志举杯同庆,并不顾身患重病,投入到揭发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战斗。他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顽强地同病魔作斗争。他对医生讲:“是癌就把它切掉,再长出来再切掉,没有什么了不起。”当乔冠华向他介绍中国代表第一次参加联合国大会情况时,陈毅还满怀激情地说,这是伟大的胜利!弥留之际,他说:“一直向前……战胜敌人……”这是陈毅留给妻子儿女最后的遗言。 1972年1月6日凌晨,陈毅开始处于昏迷状态,没有任何反应,只能靠输氧维持心跳。 下午16时49分,叶剑英、李先念来医院看望陈毅。叶帅掏出一张纸条说,他是来传达毛主席指示的,念道:“现在再也不要讲‘二月逆流’了。当时是‘五·一六’、王、关、戚,还有陈伯达,打击一大片……当时那个情况,有些同志要讲一些话是应该的,在党的会议上为什么不可以讲?有些事情看来过了几年就清楚了。”叶帅念完后又说:“毛主席、党中央要我来看你,要你安心养病,会好的。”叶帅随即把条子交给陈老总的女儿珊珊,要她凑在老总的耳边再念一遍。念条子时,陈老总仍然毫无反应。 1972年1月6日深夜23时55分,陈毅元帅的心脏停止跳动,与世长辞。党中央在八宝山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主席不顾身体不佳,突然决定参加陈毅追悼会。毛泽东握着陈毅夫人张茜的手沉痛地说:“林彪是反对我的,陈毅是支持我的。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并在陈毅的骨灰盒前深深地三鞠躬。
毛泽东率全体 在京党政军领导向罗荣桓告别
1963年9月,罗荣桓元帅因病情严重再次住进医院,12月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他不断地重复说:“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12月16日与世长辞,成为十大元帅中离世最早的一位。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室召集会议听取聂荣臻等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开会前,毛泽东提议大家为罗荣桓默哀。默哀毕,毛泽东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罗荣桓去世后,毛泽东悲痛异常,数夜不眠,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去世第三天,毛泽东带领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以及在京的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以及解放军高级将领,来到北京医院,向亲密战友的遗体告别。
徐帅是老布尔什维克
1990年8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从西藏视察回京不久,就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看望住院的徐向前元帅。徐帅听了江总书记视察西藏和部队的情况介绍很兴奋。强撑着虚弱的病体,说:“以你为首的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所采取的办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我是坚决拥护的。我身体好一些时,常听广播,看到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经济状况有好转,我很高兴。”江泽民听了之后,对工作人员称赞说:徐帅是老布尔什维克。 徐帅晚年身体多病,直到辞去党内外一切职务之后,仍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关心着老区的开发与建设,关心着老区人民的生活。他说:“没有那些穷山沟的人民,就不会有革命的胜利。” 1990年9月20日凌晨4时,徐向前元帅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对女儿说:“我说不了多少话,我要说的是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就是我留给你的遗言。你以后要永远跟着党走,贯彻党的路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现在党风不正,有些人光说不做……” 徐向前元帅的功德、智慧、风范、品格,深深地铭记在他的战友和亿万中国人民心底,永垂青史。
聂荣臻元帅安详而去
1992年5月14日,是聂荣臻元帅—生最后的一天。 这天,他和往常一样,很早就醒来。他用慈祥的眼睛和医医护人员交流,他用低微清晰的语言同人们讲话。 上午他照例听秘书读报。先听了《人民日报》的新闻,又听了《参考消息》的国际新闻。 晚上九点半钟,元帅看了看钟表说:“你们去休息吧!” 随后他又催促老伴和女儿都去休息。 元帅活动很有规律,每晚十点钟睡眠,入睡后便有鼾声。可是这天,入睡不久就发生呼吸困难,严重地心力衰竭。虽经医生及时抢救,也未能抢救过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尚在的最后一位元帅就这样安详地离去了。 聂帅的骨灰,一部分由其亲属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护送到国防科委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这里,是当年聂帅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选的点,他曾多次亲临基地,组织指挥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第一枚原子弹、第一枚氢弹核武器和飞行试验等重大活动,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按照聂帅生前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棵松柏树下,其余放在他用心血浇灌的这片土地上。尽管聂帅长眠在基地的烈士陵园中,但他会时时睁大眼睛注视着酒泉的发射架上腾起的一颗颗人造的小行星。他会永远地为新中国航天航空科技事业祝福,他会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为花欣做落泥红
1986年4月19日,叶剑英元帅突发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肺炎、腹泻等症状,多次出现高烧,呼吸困难,病情加剧。医护人员进行紧急抢救治疗。到了7月,出现黄疸及腹水,病情进一步加重。中共中央为此于7月16日和27日连续发出二十二、二十三号文件,向全国通报了叶剑英的病情。到了10月6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第三次病情通报。 从1986年10月13日开始,叶帅病情出现了明显的恶化迹象。到10月21日夜,病情进一步恶化。终于在10月22日凌晨1时16分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叶剑英元帅逝世一周年,他的骨灰安葬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在陵园的一角,巍然矗立着一尊巨幅石雕胸像。像座下端镌刻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金光闪闪的三个大字:叶剑英。在巨幅雕像下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特地立了一块别致的长方形的红褐色卧碑。碑文是: 叶剑英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由一个正直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彻底的共产主义者,在漫长的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道路上,在复杂斗争的转折关头,面临危难,无私无畏,表现了非凡的革命胆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盛德若愚,雄才经纶,谦虚谨慎,风范长存。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做落泥红。 100多字的辞约旨丰的碑文,概括了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一生。(责任编辑:韩玉芳)
|